与
民俗相伴而生的扑灰年画,因明清社会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兴盛于清中后期,这是个很自然的现象。经过百年
康乾盛世的社会积累,国家昌盛,民间文化迅速勃兴。扑灰年画无论从
技艺、内容及销路均在此时期达到了鼎盛,显现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作为对美好生活憧憬、崇尚朴素美的载体,扑灰年画通过
民俗抚慰着当时人们的这种微妙心理。这确实是一种很奇妙的
手绘民间年画。这个画种在
创作风格上,造型稚拙,线条流畅,挥洒自如。从其
淡雅的风韵、唯美的
构图、浪漫的情趣,可以清楚地看出半岛文化与内陆文化的区别。但在题材方面,诸如家堂、财神、
戏曲人物、
神话与
宗教传说等文化内涵又与内陆文化水乳交融,扑灰年画在题材方面
吉祥如意的永恒主题很适合
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扑灰年画在其传播过程中,趋于民众消费的盲目性与从众性,扑灰年画在清末产生全国性的影响,远销到东北、
内蒙、
山西等地。高密独有的地域文化因而渐渐地渗透到内地,与内地的地域文化相互吸引碰撞,成为
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跳跃的
浪花,扑灰年画独特的风采就这样一直保留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