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
土家织锦用色华丽璀璨,五彩斑斓。
光绪《龙山县志》中有“绩
五色线为主,文彩斑斓可观”的记载。这“
五色线”在通常情况应该只是一种泛指,即多种颜色的意思。不过捞车河一带的民间
织锦人,她们讲“
五色”就是专指:赤、黑、黄、青、白五种,土家语称这
五色分别为“面姐”、“烂嘎”、“王嘎拉”、“陆迪给”和“阿丝”,这与中华古代传统的“
五色观”是一脉相承的。中华传统
色彩是以赤、黑、黄、青、白这
五色为
正色,与金、木、水、火、土及东、西、南、北、中的“
五行说”相联系,糅合了自然的、宇宙的、
伦理的、
哲学的多种观念,把
五色、
五行、五方、五德融为一体,使感性的使用
色彩渗入了思辩的
伦理生命,形成别具特色的民族
色彩文化。所以,以
黑白为基础,加上赤、黄、青五个
正色又被称为“五方
正色”。按现代
色彩学来看,
五色体系中的赤、黄、青近似
三原色红、黄、蓝,基本上代表可见光谱色的全部和总和。而人眼需要这个总和才能满足,也才能处于和谐的平衡状态。
白色是全部光谱色的正混合,
黑色是全部颜色的负混合,
表现在视角上的感受上则是充实而鲜明,安静而神秘。不过在古老的
土家织锦中,我们看到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五种色,还有紫、橙、绿、棕等间色。间色是指相混产生的颜色,青黄相杂为绿,青白为碧,赤白为红(古代称
浅红为红,称正红为朱或赤),赤黑为紫。在民间常以紫苞即狗屎苞染得的
紫色,用苋菜染出的玫瑰红,但他们仍是赤类。而以椿
树皮等煮出
橙色、
棕色则仍然是赤黄相间的范畴。洞又刺及黑苞刺皮能煮出
绿色,蓝有
深浅的不同区别,但还是属于青。因此从这一点来讲,仍然还是“
五色”,只不过是广义上的“
五色”即“大
五色”观。除观念意识之外,这些传统的用色习惯都与当地的原产染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