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统治者入主
中原后,建立起空前大一统的专制帝国,
北京成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政治中心,也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中心。康、雍、乾(1662-1795)时期的
北京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富庶、繁华、壮美的
大都市。康熙至
乾隆时期也是我国与西方广泛开展经济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是
北京织绣的鼎盛时期,在继承明代艺术程式基础上,追摹唐宋遗风,
织绣纹样精美,
色彩和谐丰富。清康熙
十九年(1680),建立
清宫内务府
造办处(简称
造办处)。
造办处在清
乾隆二十三年(1758)共设42“作”,有
珐琅作、玉作、木作、漆作、绣作、牙作、金作等。衣作、绣作、花作等负责对
衣料的
裁剪、绣画和
缝制。每个作坊都荟萃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这些能工巧匠的制作囊括了朝廷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宫廷服饰制作时,先要由
礼部拟定服饰缎匹的式样、质地、颜色和所需数目,并计算出各道工序所需用料和用工等。奏请
皇帝批准后,由宫廷
画师依照
礼部的定式精心绘制岀彩色的服饰
图样,把服饰的
款式、
纹饰、质地、尺寸等都要准确地
描画出来。然后由内务府将服饰
图样发往
江南的三处皇家御用
织造机构,即
江南三织造。由于
江南三织造的崛起,
北京地区
织绣生产规模虽略小于明代,但基于悠久传统的陶冶和工艺的精进,其
织绣品日臻完美,尽显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