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瑶语自秦汉时期开始形成。这一时期苗瑶集团分化,苗族大部向西迁移,朝
湘西、黔东、川黔滇方向发展;
瑶族主要向南迁徙,向湘南纵深方向发展;畲族则向东向赣南闽北方向发展。随着该集团分化的不断加剧,古苗瑶语也因此产生了分化,形成了苗语、瑶语、畲语三种同语族而不同语支的语言。这三种语言与
汉语的长期接触并深受其影响,使它们的语言结构类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来说,苗语主要受
汉语西南官话的影响,其语音结构向西南官话趋同,塞音韵尾、双唇鼻音韵尾消失,整个语音系统变得声母复杂韵母简单。畲语则深受客赣方言的影响,最后导致语言的转型,现在只有极少数畲族人还会讲畲语,绝大部分都操
汉语客家话了。而
瑶族主要受老湘语、古平话和粤语等汉方言的影响,因此语音结构既有老湘语的痕迹(如保留了成套的浊辅音),又有古平话和粤语的特点(如鼻音尾、塞音尾齐全)等,形成声母简单、韵母复杂、四声八调的格局。词汇方面,不管是文化词汇还是生活词汇都从
汉语中吸收了不少营养,以至有人曾认为瑶语是瑶汉混合语。语法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向
汉语靠拢。
瑶族是一个开放而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他们总是在积极地接纳吸收汉文化(包括语言、文学、
宗教等方面)的同时,也在对这些外来文化不断加工,使之符合自己的文化系统,变成自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时期,在
瑶族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语言形式:一是口语;二是歌谣语;三是
宗教语。如“吃饭、喝酒、家主、去”这几个词,盘瑶口语中分别说;歌谣语则分别念;
宗教语分别读。后两者都是“
读书音”或叫“文读”(有文字凭借的),带有明显的汉文化烙印。但有意思的是,这两种所谓的“
读书音”又是泾渭分明,可以截然分开的,可以肯定它们来源于两个不同的
汉语历史层次,当然都与湘粤桂一带的汉方言有关。其
宗教语的借汉迹象十分明显,所以
瑶族称之为“梧州话”、“师话”(意为师公用的语言)或“鬼话”(意为与鬼神打交道使用的语言)等^而歌谣语则是半瑶半汉,其中的借汉部分也因借入年代久远,已经完全融入到
瑶族自身的文化之中,所以
瑶族人民并不认为它是外来的,而把它看作是
瑶族自己的语言,是“勉语”,又叫“歌语”。
美国学者H.C.珀内尔在深入研究
老挝、
泰国勉瑶的语言文化后作出这样的描述:“优勉瑶人把日常口语、口头文学语和
宗教礼仪语区分开,并认为它们全属于‘勉语’各为核心语体系的一部分,理由是这三种用语在日常生活中互为补充并已植根于他们的文化之中。这种融会在很久以前即已完成,并成为他们语言体系的统一核心。”由此可见,
瑶族不管分布在何处,其文化根基都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