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杨家埠年画确有些不姓“年”的东西,如为商业服务的《秤头歌》、酒店为防止赊账而贴的杨家埠年画中的纯文字稿“告白”,反映
甲午战争、
庚子事件连歌颂带鞭挞的年画作品,为普及文化所刻的《千字文》、《天下地域全图》(又称《天下十八省》),讽刺社会不良风气的《看你吹牛胯骨》等,但其主流仍是为各地的年俗服务的。就地方来说,有史以来最早提及当地年俗关系的是临朐乡土诗人马益著。史载,马是
乾隆二十二年贡生,一生留下了不少著作,其中在
山东一带影响最大的是《庄农日用杂字》。他在这本书里写道:“贪讲人家话,大事上心间。早晨(潍坊方言中指明天)二十二,辞灶在眼前。糖瓜称几两,黄面烙几盘。烧香供神马,叠锞化银钱。奠酒辞了灶,拾掇置办年”,“量上把粮食,粜来好使钱”,“想着请门神,画子捎几联”。这段话中所说的神马、门神画子等,均指的是杨家埠年画。
台湾的焕章先生在上世纪对于农民为什么买年画的心理则有更为详细的描述。他在《朱江村的
腊月》一文中写道:“过了腊八,村上常会出现一两个年画小贩,沿街叫卖年画儿。他们都是从远地来的,年画儿则出自杨柳青和潍县,洋项连纸
印制,彩色鲜美浓丽,价格低廉,人人买得起。有鱼戏
莲花、
金玉满堂、落地金钱、三星拱照、天官赐福、五子登科、状元及第、
麒麟送子、增福财神等几十种之多,都是象征大吉大利,
万事如意。尽管故乡多是农户,男耕女织,一年到头劳碌,只图个温饱,谁也不作发财之想;但是过年了,总得图个吉利,买几幅年画,往家中墙上一贴,花红彩绿,洋溢着无限喜气,一家人皆大欢喜。”焕章先生的这些话,颇能道出年画需要年俗、年俗需要年画去美化的关系。就杨家埠来说,这里的年俗活动基本上源于历史上的原始崇拜和儒道释三家的信仰,同时也夹带着农耕社会中农民对来年的期盼。
腊月二十三是辞灶的日子,一般情况是先在张贴了一年的灶王前摆上糖瓜等焚香
祭祀,以答谢灶王一年的照顾。祭后将其取下,再取来新请灶王所附的
纸马儿一边焚烧祭拜,一边对即将上天的灶王嘱托:“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来多带放牛小子,多带五谷杂粮、金银财宝,少带口舌是非。”辞灶过后,置办年货便开始了。“蒸糕用黄米,加枣助甜味。发面蒸馍馍,多多揣几拳。诸般供养菜,少啥把集赶。”除了过年吃的,还要专门为孩子们买点新衣裳,添点玩的。经过几天忙碌,年
除夕这天总算是要过
团圆年了。一般是
下午请财神,请家堂。家堂是家家都去请,供奉祖影则多在族中有威望的家中进行,以表达对
先祖的怀念之情。请财神者,多是买卖人家,一般农户家中的灶王上有财神的位子,就用张贴新灶王取代了。
除夕夜,要发《
天地全神》。杨家埠
木版年画
题诗中是这样描述的:“
腊月里置办年,好画子买几联,请门神买对联,丹红纸捎的全,好爆仗(指爆竹)买几盘,
天地下摆香案,百般神灵来过年。”这里所说的好画子,也是在
除夕下午张贴。除了
吉庆避邪的年画外,还有许多是正月
初一拜年时老人们指着画儿讲故事用的。现在六十几岁的人大都还记得小时候
除夕或
初一去各户欣赏年画的情景。一切正如当代诗人贺敬之为杨家埠题辞说的那样:“年画千版儿时梦,风筝万里腾飞心。”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瞧年画远比
初一拜年时要几把花生有趣得多,因为老人们平日所讲的《天河配》、《毛猴夺桃》、《
白蛇传》等民间故事以及大量的戏出坐在灶头上全能看到。年画的制作总的是按照喜庆圆满的原则进行,戒杀、戒伤、戒半边脸、戒鬼怪。好多地方把赵公明元帅当作财神供奉,因为他是五瘟总管,杨家埠人则很少将其当作财神。农家户户冀求来年发财,因而老爷老妈只请回来过个年,
初一下午便送去。财神却是只请不送,让他长留人间。另外,围绕农事活动,当地还有一套从
初一至十六的讲究,好天主收什么都有严格的规定。一般是:一鸡、二狗、三猫、四鼠、五马、六羊、七人、八谷、九果、十菜、十一
棉花、十二瓜、十三好天收豆角,十三之后是元宵节,节日三天的规定是:头灯
芝麻末灯黍,收了中灯喝粘粥。杨家埠的这一套习俗,大概可追溯至遥远的古代,
杜甫有首诗叫《人日》,注者解释“
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说:“凡岁后这八日,
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此说据考证是出自
东方朔的卜书。这恐怕也是杨家埠从
初一到十六什么时好天收什么的早期源头。同原有的传说相比,杨家埠的
民俗中增加了几样,如
老鼠等。虽说
老鼠相貌不佳,却一直是人丁兴旺的象征。这一点,不光在年俗中有,在杨家埠
木版年画《
老鼠娶妻》中也有所反映。十五前后日
民俗活动,过去在杨家埠极为红火。家家扎灯、挂灯,办耍,曾在十里八村广为人注目。这一点,在杨家埠
木版年画中也有反映,如耍彩灯、扛
县官等。扛
县官的办耍在杨家埠
木版年画中叫《扛相官》。此作中一个人物一首诗,活画出了旧社会人们因不懂生育知识所闹的笑话,以及
县官动不动就叫衙役打板子的昏庸。如今,这类杂耍已经消失了,惟有从现存的年画作品中还能窥见其当年的风貌。出了正月,杨家埠像其他地方一样,跟着就过“二月二”。对于这个节,年画中多从
皇帝亲耕籍田中予以宣传,其实在杨家埠还有一系列祈求丰收的习俗,打囤就是其中之一。一般来说,在农村过了二月二,年俗就算结束了。而由于年画一贴就是一年,它对
清明节也有充分的反映。如反映放风筝的《十美图》,目前已成为潍坊风筝发展史上的重要
史料。对于个别在过节前后或当年遇上丧事的,年画作者考虑得也很周到,一般是只贴线版的年画,使来访者一看便知,省得提那些不愉快的事,破坏了欢乐新年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