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据有关专家考证,
侗族的先族为骆越,骆越是
中国古代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活动区域在
岭南一带。
广西的三江地区和古代的五溪地区也是骆越的活动地区,根据有关
史书记载,骆越是一个崇拜鸟的民族。《吴越春秋.
越王夫余外传.第六》曰:“余始受封,人民山居。遂有鸟田之利”。《
越绝书》云:大越海滨之民,独有鸟田。《水经注》引《交州外城记》曰:“交趾者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田。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雒,汉代称络,其实络同雒,雒,《
说文解字》曰:“忌欺也。忌欺,即为一种
黑色的候鸟,这种春来秋去的候鸟,它能准确地指导人们春耕和秋收,这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这种能识季节的鸟,就显得格外神奇,自然就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所以在古地,人们均把鸟称为雒,把庄稼地称为雒田,把自己称为雒民,把鸟尊为始祖。《博物志》载:“越地深山有鸟,如鸠,
青色,名曰治鸟……此鸟白日见其形,鸟也,夜听其鸣,人也……越人谓此为越祝之祖”。一个以农耕为主,靠季节吃饭的民族,把能识春夏秋冬的候鸟尊为始祖,敬为神灵,其理是不言而喻的。可见,雒越之后裔的
侗族崇拜鸟和把鸟尊为
图腾是有历史根据的。从考古材料,也能证明现在的
侗族与雒越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和鸟崇拜的历史事实。90年代初,怀化地区
文物管理处在靖州苗族
侗族自治县的鸬鹚江,发掘了三座东周时期的
墓葬,其随葬习俗和
陶器型制与
广西武鸣龙头坡完全相同,据韦仁仪同志考证,武鸣龙头坡墓地为骆越的
墓葬。靖州鸬鹚江出土的三座东周
墓葬当为骆越人的
墓葬无疑。更让人感到兴奋的是90年代时期,考古工作者在发掘黔阳县(现为洪江市)高庙新石器时代遗址时,发现一大批以鸟纹为主题
纹饰的
陶器,这些饰在
陶器上的鸟纹,大多为戳印而成,线条流畅,
构图规整,特别是遗址中出土多件戳印的
凤鸟载日神微图案的陶品,“其神象的造型,构思与制作技巧,几乎与现代工艺品的同类题材相美。”
凤鸟在“神器”上出现,并成为“神器上的“神徽”中的主题图案,说明
凤鸟已成为当时高庙人顶礼膜拜的神物和供奉偶像。而更多
陶器上的鸟纹装饰,说是高庙人的识别标志或“
图腾”标志也应无大谬。有趣的是,在古越人活动的珠江地区,也发现与高庙文化十分相近的文化遗址。这批遗址的文化面貌与“长江上游地区的黔阳高庙靖州自治县斗蓬坡等遗址……更为一致”。虽然两地也相隔甚远,遗址的年代有较大差别(珠江口地区古文化遗址的年代比高庙遗址晚1千年左右,其时间在5000—6000年之间),但文化面貌却十分相似,说明两地的文化应有某种联系。据何介钧先生考证,
珠江三角洲的这批新石器时代文化,很可能是受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大溪文化的影响所致,其传播的路线大致有二:一是由沅水支流的渠水陆行数里入两江上游之一的浔江,至柳洲入西江,一是溯沅水主流清水江过
贵州云雾山入古代牂牁立江支流之一曹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