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朝,有李
延寿编撰的《北史·僚传》记载:“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的记载,反映了唐朝当时
侗族先民的纺织技术和
染色技艺。到
宋朝有关
侗族服饰的记载逐渐增多。
宋朝《老学庵笔记》
卷四说“在辰、沅、靖等州,有仡伶,”“男未妻者,以金鸡羽插髻”“女以
海螺数珠为饰”“苗童(侗)之未妻者“罗汉”,“皆髻插鸡羽”。《黎平府志》载洪饴孙诗说:“高楼翠压千重树,雉尾饵环拜回互”,逢年之正月,“月也航年”时,男子头插鸡尾,穿着古装,吹着芦笙,威威武武。
明朝,
明朝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说:黎平府属“男子
科头跣足,或趿
木屐”,“妇女之衣,长裤短裙,裙作
百褶裙,后加布一幅,刺绣杂文如绶,胸前又加绣布一方,用银钱贯次为饰,头髻加木梳于后”,“好戴
金银耳环,多至三五对,以线结于耳根。
绣花绅如锦,钭缝一尖于上为
盖头,脚趿无跟草鞋”。
清朝文献也有类似记载。还说:“侗人、
椎髻,首插雉尾,卉衣”,“罗汉首插雉羽,
椎髻裹木梳,着半边花袖衫,有裤无裙,衫最短,裤最长。女子挽偏髻,插长簪,花衫、
耳环、
手镯与男子同,有裙无裤,裙最短,露其膝,胸前
裹肚,以银镊缀之,男女各徒跣”。对于
侗族服饰的叙述,不仅在
史书中有记载,在民间文学中也广为流传。《款词》中有“父寻鸡尾插头,母制暖布盖身”之句;榕江车江的《祭祖歌》也说青年男子皆“鸡尾垂耳边,
琵琶抱胸前”。现从江高船、信地一带,
青年人有着盛装,还有头包花格帕,上插鸡尾或鹭羽为美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