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到水族地区调查
语言文字概况。1965年,韦庆隐《水语概况》对水族文字和《水书》有所介绍。1982年,
中国民族学会在《民族研究通讯》当年第2期发表了《水书》研究简讯。1983年,吴支贤、石尚昭在《水族文字浅谈》中提出,水族
古文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
古文字,是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遗产之一。1985年,吴支贤、石尚昭二人又
合著《水族文字研究》,将水族文字与汉文字的
甲骨文、
金文、
楷书等进行比较。并谈及水族
古文字的结构、注音、行款等。该资料集虽有一些未成熟之处,也未得到公开出版,但可算是将水族
古文字的结构进行系统整理的开山之作,为后人进行水族
古文字的结构研究做了铺垫。1986年9月,
贵州少数民族
古籍整理出版小组在贵阳召开了水族
古籍“七五”规划会议,决定把《水书》的搜集、整理、编译列入重点项目,“七五”期间先后整理翻译《水书》的读本、阅览本和应用本等共约140
万字。1988年以来,王品魁先生已译注完《正七卷》、《壬辰卷》、《丧葬卷》等近200
万字。1989年10月,
贵州省水家学会成立,将《水书》和水族
古文字的研究列为水家
学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6月,
贵州省水家学会组建搜集整理翻译研究《水书》和水族
古文字领导小组,对该项工作进行具体安排。1990年,刘日荣《水书研究》,论述了水书中的汉语借词。从而揭示水族
古文字与汉字的联系。1993年,王品魁在《〈水书〉源流新探》中认为,《水书》源于《
周易》,宋代已基本定型,清代是它发展的鼎盛时期。1993年,韦忠仕、黎汝标在《
五十年来〈水书〉研究评述》中认为,《水书》是水族从古百越族群母体中分化出来成为单一民族之后创制的。并认为水族
古文字是内涵丰富而深刻的文化符号,要准确地全面地破译《水书》中的文字,方可揭示许多水族历史文化之奥秘。1994年12月,
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王品魁先生译注的《水书》(正七卷、壬辰卷),该书还附有“水族文字总表”,收录了该书所涉及到的主要水族
古文字。全书标有注音和意译。这本译著除了具有水族其他文化的研究价值以外,更重要的是,还具有较高的水族
古文字研究价值。1999年10月,王品魁先生《拉下村水文字墓碑辨析》破译了墓碑上的水族文字,并推算出墓主死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用水族
古文字书写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