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汉书》又记有:“幏,南郡蛮夷賨布也”。那时南郡是包括鄂西和
湘西在内的大部分武陵地区,所以,幏布和賨布应该是指以清江流域和酉水流域两区域的同类一种
织物。賨布是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前身,这一点早已被世人所公认。而“西兰卡普”的“卡普”与幏布”近音,按当地西南官话的
读音“卡”为“ka”,“崠”为“ga”,那么“卡普”就读“kapu”,而“嫁布”应读“gabu”,同时,“幏”和“嫁”也同音,都读为“ga”。千年的口语流传,南北的地域音变,但清江流域和酉水流域两地语言同属于西南官话,因此语音大同小异。“西兰卡普”这几个字是土家语的
汉语音译,历来这种
音译也出现过多种近音字的情况,一是因为土家语各地的发音有差别,二是
音译人的主观处理。与永顺和龙山交界一带的土家人原先本来将“西兰卡普”
读音为“斯朗卡补”。20世纪50年代由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湖南民间故事选》中,有一篇由吉首大学叶德书教授于1958年3月收集整理的
土家织锦的传说故事《西朗卡布》,“西朗卡布”就是他以龙山坡脚一带的
读音为依据
音译成汉字的。现代所用“西兰卡普”的字和音是后来
湘西从事
土家织锦工作的专家,综合了几处地域的土家人语音,以苗儿滩的
读音为基础,并按
读音的方便及字型的简化易认而推广的,当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叶德书教授是当今著名的土家语言研究的权威,他的原始
译音应该是有代表性的。如果以叶教授的
译音“卡布”与“幏布”相比较,两者相似的程度更高,仅“卡”与“幏”一字之差,按西南官话的
读音,若发音快一点几乎很难分辨。而且按叶教授所说的“卡布”,原文理解是“西朗姑娘”织成的一种“
花布”,—种后来被土家人广泛做成被盖的土
花布,即“西朗卡布”。所以说“卡布”与“幏布”应该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