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子”一词,按满族众多姓氏所珍藏的谱册及萨满神谕中可以证实,系
满语词汇,早在
女真时期就通用了,系
满语“Dangse”(档涩)演变而来。“档涩”译汉意为档子、档案。往昔凡满族各姓主持者总穆昆处专设有“恩都力包”(神堂)或“档涩包”(档子堂),做为恭放阖族谱牒及本
氏族神祗神位、神谕、神器、祖神
影像之所。所谓“神堂”,并不一定早期都是
神祗楼舍。这与北方民族先民长期以游猎移居有关,神随人迁,宿营即设神位,便于携带。
祖先神偶、
影像或神册、神器等多放入桦皮匣、木匣、柳编匣、骨质匣、石或泥罐中,后来多放在
长方形上抽盖的木匣内,俗称“神匣”。这是北方民族固有的习俗,满族诸姓皆然。因此,堂子一词,不能简单地按汉词字义理解,而要从
满语译音的演化去探索。查
史籍,堂子一词正式载用是
乾隆十四年编修《太祖高皇帝
实录》中,以前多用
汉语词“庙”替代,改用“堂子”一词,恰当体现堂子
祭祀内容与性质,可算贴切不过了,古代,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堂子
祭祀内容也完全一致。过去,
辽金以前均兴野祭,部落游猎就地而祭,当时出现
女真火祭、树祭、天祭、水祭、海祭、星祭等诸习俗,后来部落定居,才安设堂祭总祀诸神。名姓堂祭被逐渐固定并传袭下来。可以说堂祭形式是随着满族及其先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与信仰崇拜中日趋完备起来的。明中叶建州
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诸部前,各部
首领(
满语称罕或达)所居之霍通(城)内均分别设有“堂涩”,或译曰“唐舍”、“档色”。而各部之“堂涩”,规模、构筑所用材料,不尽一致。有的大部落有“总堂涩”,各部分支地又有“分堂涩”,实际上这些都与爱新觉罗氏所建立的宫廷堂子,性质相似。如,据《两世罕王传》传讲,著名的扈伦四部之一的哈达部,其
首领万罕在明廷扶持下一时兵力雄威,曾有挟持诸部之势。时万罕母董尔吉妈妈八十寿,扈伦四部
首领及建州左卫与右卫众
首领率众先拜哈达部“侠倡唐舍”,为万罕母祈寿。“侠倡唐舍”,便是万罕族中“堂子”,建筑亦甚堂皇。又如建州右卫
首领王杲,曾借兵于
东海窝稽,其部酋引王杲先谒“堂涩”,后将女许字于杲。
努尔哈赤起兵攻占哈达、朱舍里、长白山、辉发、叶赫、董鄂、
乌拉、斐攸等部众,兵马先废该地“堂色”,“掠祖像神牒于
贝勒马前”,等等,这些都说明“唐涩”、“唐舍”、“堂色”等称都是“堂子”的音转,即为各部的堂子,均系
奉祀本部族
世代崇祭的守护
神祗和
祖先神祗之圣洁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