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叶以后,
女真分为三大部,即建州
女真、海西
女真及野人
女真。据《大明一统志》记载:“盖女直三种:居海西等处者为海西
女真,居建州、毛怜等处者为建州
女真”,“其极东为野人
女真”。居住在今辽宁省东部山区的称为“建州
女真”;居住在今辽宁省北部和吉林省东南部的称“海西
女真”,因包括叶赫、
乌拉、辉发、哈达四个部落,也称为“扈伦四部”;居住在今吉林省北部和
黑龙江省东部广大地区的则被称为“东海
女真”或“野人
女真”。其中建州
女真、海西
女真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除传统的
渔猎采集经济外,还比较普遍地出现了定居的农耕经济;野人
女真则仍处于比较原始的社会形态之中。从万历三年(1575年)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称霸
女真地区的
首领王杲、王兀堂等相继被
明朝击败。在与
明朝的交往过程中,
女真的社会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据《清太祖实录》记载:当时东北
女真“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残杀,甚至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由于
女真各部纷争,相互仇杀不止,因此,统一
女真各部不仅仅是
女真社会经济发展的强烈要求,更是
女真民族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形势下,统一
女真各部的历史重任落到了建州
女真杰出
首领努尔哈赤的肩上。万历十一年(1583年),
努尔哈赤以祖、父十三副遗甲起兵,他釆取“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手段,开始了
女真各部的民族统一大业。
努尔哈赤首先统一了建州
女真各部,之后统一了海西
女真。以万历
二十九年(1601年)灭哈达为开端,
努尔哈赤将进攻矛头指向海西
女真,次第用兵,至万历
三十五年(1607年)
九月,灭辉发部;至万历
四十一年(1613年)初,经两度征战,始将势力强大的
乌拉灭掉。万历
四十四年(1616年),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称汗,建立金国(史称后金),建元
天命。后金
天命三年(1618年)二月,
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兴师攻明。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大败明军。随后攻灭了
明朝支持的叶赫部,统一了海西
女真。与此同时,
努尔哈赤采取征剿和招抚并用的手段统一东海
女真。随着后金在辽阳之战、
沈阳之战和辽西广宁之战的胜利,大批
女真人进入辽沈地区,以
女真人为主体的统一民族共同体逐渐形成。
努尔哈赤在建立政权和统一
女真各部的征战过程中,为了增强
女真人的战斗力,在改造原有社会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创建了著名的八旗制度。由此改变了
女真人以往各部互不统属。松散放任的状态,使
女真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
努尔哈赤命巴克什额尔德尼、噶盖利用
蒙古字母创制满文。首创的满文尚不完备,大体上仍是
蒙古字的翻版,称之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满文的创立和改进,使
满洲族有了自己的文字,对其民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