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们在
黑龙江、
吉林等地实地考察满族祭星,亦基本沿袭旧制。祭者穿
白色祭星服者居多,亦有姓氏穿黄衫的,祭牲均用
小猪和
禽类,
祭品亦保持三、七、九数不等,食具多用木器和秫秸棍,不用筷子。实柴
祭天改用背灯点燃松明或烛火代替。亦有不少人家简化星祭,纳入家祭中背灯
祭礼时同祭星神,神谕星赞已经减化或失传。笔者曾于1980年访问
吉林省满族
民俗专家、已故老人赵文金,并访问满族90余岁付
吉祥老者和高岐山,阎文宽、关志远、罗老太太等人座谈,详细追忆
乌拉满族星祭实况。据他们认为,满族老幼倍崇星光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激励后辈勿忘创世之艰。萨满和穆昆达率全族祭星时,为让族人身尝
祖先古昔栖林火猎生活,仿古祭星,违忌者重笞不赦。
乌拉街东北四十里之
凤凰山麓,往昔古刹晚钟,声名遐迩。附近满族各庄,从康熙至乾隆朝以来便有拜星传统。祭星时,山顶与山腰无数篝火长夜燃烧,象一片明星落地,很是壮观。祭期,满族诸姓萨满会聚,所谓同族祭星,同姓祭祖,推举各姓中有德者为总祭星达,白羊、
白马、
白兔皮均可制
祭服,但必以皮为面。各姓萨满分管周山四处,击鼓诵唱“唤星神赞”,祭众呼应,此起彼伏,声传数里。俗传祭星要唤星,星愈唤愈明,邪恶不侵。这期间,还要杀牲献血,并往火中投洒血、肉、谷粒、米儿酒,然后用白石垒灶燔肉,祭奠星神后族众围聚一排排列满山阳的木槽盆四周,手蘸
盐水会食“天火肉”,虽为严冬,热闹非凡。此外,亦有因某事一姓一户祭者,
祭礼基本相同。祭星,有人说女子不参加,实为误传。满族等北方诸族,不受
儒教束缚,故不禁寡女姑婆,皆可
骑马或坐爬犁来祷星求福,男女老少皆来参祭。若有外族过客,视为送喜,挽留款待,奉为上宾,与族人同食祭肉,不分亲疏,俗传祭众越多,布星越齐,年景越佳。祭期,族众还要在晚夜中竞比火技、火围、火戏(钻火龙、摆火阵、套火鸭、荡火
秋千)、火中骑射等杂兴,清中叶后还兴燃放各种烟花和表演磷火幻像。
凤凰山顶观星台,用
白雪冰块堆成,颇象银塔,另在山顶用雪堆成
神兽、
神鸟等,在磷火中如
神祗降地。在星祭中,若偶见有蛇从火烤的石洞中爬出,视为大
吉兆,绝忌践杀。萨满与祭众将篝火点得更亮,再杀牲血祭,诚谢苍穹:“大蛇来啦,冬天不长啦!”星祭,满族耆老至今乐道,算得上是北方满族等先民古文化遗存中很值得重视的
民俗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