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急忙调韩雍率军进“剿”罗旁,起义再次处于低潮。
正德初年,两广瑶、壮族人民不堪
明王朝的压迫剥削,纷纷举行反抗斗争,斗争浪潮明王守仁剿灭八寨瑶民起义后于席卷两广边界的山区,地方“哨捕官都安菁盛石壁上刻字纪功司,报警不绝”。
正德十年(1515年),赵林花、黎广雄等率罗旁
瑶族义军攻陷高州,后遭
提督都御史陶谐、总兵仇鸾的镇压,这支义军受到重大损失,余部在凤三舍、陈弟平、盘大南、汪歧山等人的领导下继续坚持
战斗。
明王朝连年用兵,均不能镇压
瑶族起义,于是改用督府吴桂芳的建议,“督兵沿岸(即罗旁上、下江两岸),开山伐木,且耕且守,制其出没。”企图将义军困死山中。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吴桂芳自南江口至新村洚水,“凡一百二十里之间,深人辟地,立营凡十所,设兵三百名”。“
其初,旦夕严警,徭亦潜避;久而懈惰,徭乘夜分劫之,杀兵焚寨……”万历三年(1575年),
明王朝重新用兵进“剿”罗旁。
总督凌云翼征调“偃兵十六万人,浙兵五千人及土兵,大卒二十万”,于万历四年(1576年)
十一月二十日向罗旁地区气势汹汹地扑来。义军“树栅为寨”,坚守要溢,以木棍、毒弩、垒石为武器,与数倍强敌进行斗争,不断出击,攻城堡,杀官吏,历时数月,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官军攻破义军村寨“五百六十四所”,杀害一万六千一百零四人,搜捕二万三千一百余人,“渠魁尽戮,其冻馁焚死者不计”,并在罗旁地区设立东安、西宁二县,泷水县改由罗定州管辖。但起义的烈火并未最终熄灭,万历
七年(1579年),部分被打散的义军重新组织起来,和
广西六十三山、七山的瑶、壮族人民共举义旗,反抗
明王朝的屠杀,后被
提督刘尧梅率兵镇压,起义最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