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原本没有自己的文字体系,长期以来,借用汉字来记录瑶歌和瑶经。由于对汉字掌握得不是很熟练,所以经常出现错别字。当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
创造了一些新的“瑶俗字”。如在“父”的下面加“上”或“下”,形成上下结构,表示“爷娘”等。新
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主张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自由;同时为一些原来没有文字的民族
创造了新的拼音文字。其中也包括瑶文方案。1951年和1953年,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曾先后开办了五个瑶语文本科专业班,即
广西凌云瑶语文班、全州瑶语文班、
兴安瑶语文班、都安瑶语文班和金秀瑶语文班,共培养了30名左右的瑶语文专业人才,为瑶文的创制作了干部的准备。1956—1958年,进行了全国
瑶族语言的调查研究工作,并把创制瑶文的事情摆上了议事日程。但很快受到了“左”的路线干扰以及随后的“文化大革命”冲击,方兴未艾的瑶文事业被迫停止。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民族语文事业才得以恢复。1982年7月,中央民族学院
瑶族学者盘承乾、邓方贵、刘保元等,根据
瑶族地区的现实情况和发展需要,向全国有关的
瑶族机关和部门提出《
瑶族应该有自己的民族文字》的建议,并初步设计了一套《瑶文方案》(草案)。该方案是以
广西金秀长垌乡镇中村盘瑶勉话为标准音点,以勉方言为基础方言,采用拉丁字母形式,由30个声母、116个韵母或个声调构成的拼音文字。这件事得到了国家民委和各地有关
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很快得以在部分
瑶族地区展开试验推行工作,这是
瑶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有趣的是,同一年
美国瑶族在珀内尔博士的帮助下也不谋而合地创制了新的拉丁字母文字。由于国内外勉方言的
瑶族语言差异小,世界各地的
瑶族有统一瑶文的愿望。当
美国瑶族得知
中国也有《瑶文方案》后,便主动提出制定中美统一的《瑶文方案》的设想。为此,1984年四五月间,
美国瑶族协会代表团(由
美国瑶族3人和
美国瑶语专家珀内尔博士及
泰国瑶族1人等5人组成)应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之邀,来华共商中美瑶文统一事宜。5月8日会谈在
广东乳源
瑶族自治县进行,双方抱着共同的良好愿望,达成了中美瑶文的统一
协议。这套新瑶文在
美国、
法国、
泰国、
老挝均通行,主要是信仰耶稣基督(他们称信天皇)的那部分
瑶族人群掌握得比较熟练,他们用来翻译《圣经》、传达福音。在坚持,传统信仰(信盘王)的那部分
瑶族中,只有少数掌握这套文字,如赵金先林是师公,既熟悉《瑶经》中的汉字也熟练掌握新瑶文,在他2002年寄给
中国瑶协主席张有隽教授的《
甲子歌》精装本中就是采用瑶汉两种文字对照写的。如其中的第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