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简单介绍或嫌粗略,而天长
日久的工作却是具体而繁琐的。以与
定陵的合作复制项目为例。由于
丝织品对湿度、温度、光照度等收藏要求十分苛刻,稍有不慎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失去柔软与光泽,难以得到永久的保存。
南京云锦研究所
文物复制小组在数次前往
定陵考察原物时便发现,一旦离开
恒温恒湿的储藏条件,暴露在空气中的丝织
文物将大大加速腐朽的过程,如不加以复制抢救,这些
文物珍品将会逐渐湮没,而传统的
织造工艺也将面临失传的境地。
近几年来,
南京云锦研究所的复制工作已从早期的匹料复制为主,深入到成衣的复制,涉及织、绣等多种工艺。具体而言,
文物复制小组从考察实物、现场摹稿入手,再据现场摹稿与实物照片进行整理,分部门分析
织物的组织、
色彩、
纹样等。为了真实再现
文物的原貌,
织物的
经纬密度、
纹样结构等,都需一一记下,并在摹稿上标出。复制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原物
色泽均已褪为
黄褐色,
科研人员只能根据明代
织物的配色特点,通过大量
史料和实物印证,对原物的
色彩进行“追色分析”、“染出
小样”和“
经纬分析”,以还原
色彩。他们手拿
放大镜,一根一根地观测多种
彩线的粗细,进行对比优选,并对比槌色的色相,来确定原物的
色彩,以便精确吻合
文物原貌。由于出土
丝织品严重残缺,复制工作组还需从整体出发,描绘
样稿,从中选择比较,再不断加以修改。在复制过程中,
画稿需送往
定陵博物馆,经专家多次论证通过之后,再返回
南京试样
织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