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由于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温和气候,充足的雨量,肥沃的土地,动
植物资源丰富,
瑶族利用当地动、植、
矿物资源
创造了
瑶族医药。瑶医药来自民间、用于民间、扎根民间,它治病的独特在于用药简单,采集方便,源丰价廉,且方法多样,诊疗手段独特而丰富,治疗方法实用而有效。70年代末,在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
行政部门领导下,由有关单位组织全区各地、市、县卫生单位有关人员进行了一次全区性的、规模较大的、较全面的中草药调查,其中对瑶药还另立专题同时调查。专业人员走寨串户,采访了100多位有丰富临床经验的
瑶族在职或民间医生,收集到数千条单方、验方,同时采集制作了千份瑶医药用
植物标本。经
科研人员整理研究,已知
瑶族民间常用药约1000多种,基本查清了“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老班药”(
瑶族经典用药)的原
植物,并首次发现
瑶族独有的民间药用
植物31种,从而扩大了我国药用
植物资源。1985年,
广西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所。1989年研究所内设立瑶医研究室,相继又设立民族药生物研究室、瑶医门诊部。一些
瑶族聚居县如
广西金秀
瑶族自治县等也陆续成立瑶医研究所及瑶医门诊部、瑶医院。配备专职科技人员,从基础到临床,对瑶医药进行调查整理研究。瑶医药从自生自灭的民间流传状态已登上大雅之堂,开始有了自己的临床及研究基地。已拥有一定数量的初、中、高级职称科技人才,从而结束了瑶医没有专家、教授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