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994年实地考察表明,
织造风尚曾盛行于今泸溪县与吉首市交界地的潭溪、洗溪及梁家潭、排洞、
丹青等苗族集居地。当今已无
织造风尚,但仍有
织机残存,少部分苗家仍在使用几十年前
织造遗留下来的被面。民间仍有老龄妇女能织,并能讲述二十多种不同
纹饰图案的名称。据老人回忆可上溯4代传承,几十年前还相当普遍,当地人都说是老祖宗传留下来的。据县民委主任符元贵同志(1994年56岁,潭溪
盘古岩村人)谈及,其母1986年病故,赴丧时,曾亲手将一床母亲生前最喜爱的牛肚被盖其身做陪葬物。据2007年
湘西自治洲对民族工艺文化普查后,拍摄的《
湘西苗族芭排
技艺》电视专题片所言:近年在吉首市东北地域与泸溪交接地的“
丹青”、“排绸”、“排吼”3个苗族乡镇,民间仍有老人能
织造牛肚被面。她们是
丹青乡烟竹村张显兰,
丹青镇大坪村向清香,排吼乡排沙村张志香和中自村张阿显等7位年过70的老人,但唯见82岁高龄的张显兰仍在
织造,其他老人已多年没织,也无
传人,面临断代,几乎完全没有了赖以传承的
织造遗风和土壤。据织物组织分析表明,其
织机原理和
织造工艺与土家锦无异。只是地域民族在对工艺流程中的称谓不同。工艺流程为:①纺捻线苗语称“头索”;②
染色称“染索”;③倒线称“纬少”;④
牵线称“丝滔”;⑤
牵线分组称“切热”;⑥装筘称“切折”;⑦梳线称“古雕”;⑧捡综称“舵作”;⑨翻篙称“头比”;⑩捡花称“倒排”;⑪捆杆上机称“安求长舵”;⑫织布边称“倒边”;⑬
挑织称“舵芭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