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居屋。龙窖山的居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瑶民居屋的发展过程。一是石屋,即用石块砌成的居屋,据考察统计:龙窖山有石屋子村落15个,其中在
湖南临湘境内的有12个,湖北崇阳2个,通城一个。石屋一般都建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腰、山坡或山沟旁。石屋子村落最多的是徐家屋场,有石屋15间。石屋一般是单间(少数双间),面积约12-15平方米,墙高约1.5-1.7米,墙体宽50-60厘米,门宽70厘米左右。墙体均为石块砌成,石块无打凿痕迹,墙体无灌浆,说明石屋是极其古老的石
建筑物。畲家山
乌鸦尖有10间石屋,建在原始次森林中,令人惊叹。二是吊脚楼,吊脚楼是瑶民居屋比较普遍的建筑形式。龙窖山现今虽然没有吊脚楼,但吊脚楼残垣却处处可见,如用石块垒砲的墙脚,墙体和竹木
构件的残存墙体,特别是古圹,据老人们说,古圹寨原有吊脚楼48座。可惜
日本侵华时将其炸掉了。不过现在仍可依稀地看到基脚的痕迹。吊脚楼一般都建在溪旁,地势都比石屋子低,传说瑶民已从山腰搬到了冲漕。据当地父老说:龙窖山的马颈、牛形颈、野猪圹、
剪刀岔、
葫芦嘴一带高山上,原有48个石屋子场。有一年冰雪封山四十九天,相邻屋场间瑶民相望但不能相聚,都被冰雪困在家中无法出门,有的人家火种熄了,没办法生火,就拿生红薯充饥。人们尝尽了冰雪封山的苦头,冰雪融化后,瑶民纷纷离开石屋子到山下的溪旁居住,慢慢地建起了吊脚楼。其实吊脚楼是在江汉之浒的窝棚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可能是“漂洋过海”后的
瑶族先民所建。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龙窖山是瑶民人湘的第一站,而且证明龙窖山的瑶民与江汉之浒的沮漳蛮、沔中蛮、山蛮、左人一脉相承。三是舂墙屋。龙窖山虽然没有瑶民原先的舂墙屋,但舂墙屋的残存在不少村落仍依稀可见。总之,龙窖山瑶民居屋经过了石屋、吊脚楼、舂墙屋的不同历史阶段,反映了龙窖山瑶民历史文化和经济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