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宗教领域,
阿拉伯人原有的部落
宗教已濒于瓦解。这种
宗教主要是集体的崇拜仪式,而不是个人的信仰。神的象征通常是一块圣石。仪式的核心是献祭,圣石常常用作
祭坛。仪式的高潮是围绕圣地列队行进的朝拜活动。贝杜因人没有来世生活和
灵魂不朽的精确观念。他们相信某种超人的力量控制着周围自然界中的事物,但可用巫术役使它。随着
宗教观念的演变,它进而被设想成类似
灵魂的精灵。他们对于自然力的种种恐惧产生了无可名状的敬畏,精灵就是这种观念人格化的产物。在他们的
宗教中,没有说明神灵起源的
神话,几乎不存在部落神的具体造像:尽管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巫士,但还没有出现真正的祭司。在
伊斯兰教前的一个多世纪里,诗人已在频繁的部落战争中逐渐取代了巫士的地位。诗人最初被认为掌握超自然的知识,受传于不可见的精灵,因而能以他的语言使敌人遭殃。后来他们又演变成熟知部落传统和业绩的
智者,通过颂扬和讽刺,大力强调美德和荣誉的约束力,借以维护部落的生存。到六世纪时,以
麦加为中心出现了超越部落的地方神灵。其中最受崇拜的是被称为“
安拉女儿”的三
女神。金特(
女神)的
祭坛是一块
方形的白石,位于塔伊夫附近的瓦吉谷地,尊名是“女主宰”。欧扎(大能者。她和拉特大概起源于金星,分别代表启明星和长庚星)的
祭坛设在
麦加东面奈赫莱的一个山洞前,由三棵树组成。麦那(命运)的
祭坛在
麦加和麦地那之间的古戴德,据说掌管能剪断生命之绳的
剪刀,是命运和时间
女神。在
麦加的崇拜中心克尔白,最显赫的神灵胡伯勒是从
叙利亚输入的真正偶像,用来替代原来受崇拜的那个神。这些神灵的出现,是氏族社会解体和变幻不定的社会现实在
宗教意识中的投影,实质上是一种正在向多神教发展的对大自然与社会力量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