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
侗锦的保护和传承,最好的办法是从政府教育层面入手。改革开放以来,
侗族地区的小学教育已基本普及,现在南侗地区几乎每个行政村都设有小学教学点,每个乡镇都设有一所初级中学。进学校学习文化知识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一个传统上没有文字的民族,当前学校教育几乎全部是以
汉语为教学语言,主要学习外来和现代文化知识。现今的学习教学,已经覆盖了
侗族原有的歌班和
织锦这样的传统民族文化学习继承的方式,久而久之,年轻的
侗族人就在不自觉中失掉了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这也是现今
侗锦难以传承和面临失传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我们不忍见到的。从普及民族文化教育的角度,应该使
侗族地区的中小学校成为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基地,避免本民族文化的失承;应该考虑在
侗族聚居区的学校内增设民族文化课程,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观念。如何能够切实地解决这一冋题?首先,
侗族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力量编写相关教材,在中小学校中开设
侗族民族史、
侗族文化等课程,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双语教学,防止少数民族学生忘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在学校中借助现代教育形式学习民族史诗、叙事歌、故事,让掌握现代文化的新一代
侗族人依然了解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对于这一点,目前黎平县已经下发文件,把民族文化纳入学校教育,榕江县已经把侗歌纳入教学之中,为民族地区的教学改革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另外,也应该考虑将
侗族织、绣艺术的传承引入课堂。
侗锦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后继乏人的问题,也源于
侗族女性生活方式的变化。在
侗族地区,这门艺术形式的掌握曾经作为
女孩有家教的标志,标志着
女孩有女性长辈自小良好的教导和熏陶。
女孩们从七八岁开始学习织、绣,除必要的生产生活外,全部时间和智慧都投入了
织绣的学习和作品的
创作上。而今,
女孩子六七岁开始进入学校学习,有限的业余时间不可能再承载大量的织、绣工作。针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果在民族地区建立相对应的教育制度,将民族艺术引入课堂,开设传统艺术课,聘请优秀民间艺人传授
技艺,通过学校教学的新模式使新一代的
侗族人了解、习得本民族的
技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传承
侗锦这一民族古老文化艺术。在这方面,
侗族大歌学习与传承工作已经先行一步。在文化研究者们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侗歌引进课堂的工作已获得了一定的成效,贵州从江县的小黄小学、榕江县车江乡的车民小学、黎平县的地扪小学都开设了侗歌课,学生们还常常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练习侗歌。我们期待
侗锦也能在年轻一代当中以新的传承方式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