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他的母亲叫王
鲜花,是光绪三十一年正月十六日生。母亲自小丧父。其母亲的母亲患有精神病,因此母亲年幼时投在蔡山梅勿二村一户农家做童养媳。何为童养媳,说起来现代的
青年人也许不懂。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结儿童亲。那是封建社会诸多不幸婚姻的一种!她6岁来到梅家,就由
婆母管教学
挑花,做针线活。在蔡山、孔垅、新开那一带,
女孩子自打懂事开始
就要学会
挑花,为自己将来出嫁准备嫁妆。
几百年来,这已形成了一种习俗。生活在新
开口、胡世柏、蔡山、孔垅沿江一带的自然村落里的
女孩,在十一二岁上,就训练得
针法娴熟,心灵手巧。每一个女子在出嫁时,装满箱箧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
方巾、花带、
枕头、
围腰、鞋垫……这些
挑花制品,
构图严谨,画面
优美,都出在她们的手工之下。她们不但学会了
挑花,而且
创造了黄梅彩色
挑花这一民间工艺。1954年,
波兰和原苏联主办
东欧国际民间工艺展览,由县
手工业局选送
方巾“凤追凤”参展,黄梅
挑花艺术走出国门,几十年来经由欧、美、非、亚几大洲和二十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国际友人普遍好评。1956年
湖北省首届美展,黄梅
挑花方巾夺得一等奖。同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诗人田汉陪民主
德国一个代表团来汉访问,赶巧参观了这次展览,民主
德国代表团团长看到黄梅
挑花惊赞不已,久久不肯走开。田汉善解人意,
当即通过与主办者交涉,从展墙上取下一条
方巾赠送友人。1959年
北京人民大会堂竣工在即,省政府决定用黄梅
挑花装饰湖北厅的
窗帘、台布、沙发巾。当年负责这项工作的张朗教授和陈少平
画家回忆说,为制作这些制品,选定黄梅孔垅一家很小的手工服装社,是因为黄梅
挑花出在黄梅,便于就地取材。前面说的这位中年人的母亲王
鲜花,就成了这次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制品的制作人之一。王
鲜花凭着从小被
婆母逼出来的黄梅
挑花手艺,她做了一件令
子孙骄傲的事情。她的儿子向我讲述她的故事口中带有自豪感。就是在那一年的
春天她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