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后,世界形势的巨变使
基督教产生了重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心理日益“
世俗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给
基督教造成了严重的生存危机,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使得老的传教方针不再适用。现代
基督教为了在新形势下生存发展,对自身作了重大的调整。它在神学思想上吸取了众多的现代
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因素,出现了一大批适应现代思想和社会状况的神学
流派,如自由主义神学,新托马斯主义、新
正统主义、
基督教存在主义、
世俗神学、解放神学和过程神学等等。
基督教内部也不断发出同其他
宗教、同其他意识形态、甚至同马克思主义“对话”,以及全世界所有地区所有宗派“重新合一”的呼声。具体表现为所谓“普世运动”。普世运动在二十世纪初期由
欧洲和北美一些较大宗派的传教机构发起,初为协调对亚非拉地区的传教活动,以后逐渐发展为世界多数国家新教教会和东正教参加的范围广泛的运动。1910年,一百五十九个新教教会在爱丁堡召集“世界宣教大会”,1912年成立跨宗派的联合组织“国际宣教协会”。协会中亚非拉地区教会的代表从三十年代开始增加到半数以上。协会主要致力于调整和协调各教会的传教方针。1925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普世
基督教生活与事工大会”,有东正教代表参加。1927年在洛桑召开了第一次“世界信仰与典制大会”。前者主要谋求各宗派在教会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合作,后者则寻求在教义与教会体制方面合一的途径。二者以后逐步合流,于1948年在阿姆斯特丹正式成立“世界
基督教会联合会”。1961年“国际宣教协会”也与之合并。世界
基督教会联合会是各国各地区各宗派教会的联谊性组织,以“教会合一、世界合一、人类合一”为口号,成员包括大多数新教教会和东正教会(
苏联的
俄罗斯正教会也于1961年加入)。罗马教廷自从1929年通过拉特兰条约建立
梵蒂冈城国以来,一直采取保守方针,但从六十年代开始改变僵硬的立场。1962年—1965年召的第二届
梵蒂冈公会议提出“革新”和“对话”方针以后,罗马天主教会开始同联合会进行接触与合作。由于第三世界成员教会日益增加以及
苏联和
东欧国家教会加入,世界
基督教会联合会在社会政治事务上从纯粹的西方立场逐渐转向了“缓和”和调解立场,从发达国家立场逐渐转向了发展中国家立场。这实际上是当代世界东西方矛盾和南北方问题在
宗教领域内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