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封建制度的确立是与
基督教在全欧的传播同步进行的。
西欧政治上的分裂和多元状态造成了
基督教势力的膨胀。意识形态领域更是
基督教的一统天下。随着禁欲思想的传播和隐修主义的盛行,
欧洲封建时代的审美理想带上了浓厚的禁欲主义
色彩。这种思想鄙弃人的自然
情感和感官欲望,把现实和感情看作一种低级的、有限的、甚至有害的东西,鼓吹对内心平衡的追求和对所谓“神福”的体验。在这种审美理想支配下,“绘画在这里的主要任务就在于用摧残肉体的形状把殉道者的沐神福的气象衬托出来,在面容和
眼神的特点上描绘出拋舍,对苦痛的克服,以及自觉神的精神就体现在自己身上的喜悦。”而
雕刻则只能“把肉体上所现出的那种痛苦痉挛状态突出地
表现出来。”同时,由于
基督教反对崇拜任何偶像(除上帝之外,任何事物一受崇拜即为偶像),并把非
基督教的艺术视为异教的或偶像崇拜的艺术,于是在蛮族人建立封建国家以后,
基督教时代之前出现的古典艺术和
基督教世界之外存在的异教艺术均遭禁绝。一方面,古代艺术珍品“维纳斯女神像”被目为“女妖”到处遭到毁灭,笨拙、厚重,阴暗的
罗马式建筑取代了典雅壮丽的古典建筑;另一方面,充满着为
基督教正统所不容的精灵妖怪的日耳曼、法兰克、斯堪的纳维亚、盎格鲁撒克逊和斯拉夫人的
神话、传奇和史诗,虽然仍旧流传于民间,但却带上了不少
基督教的
色彩,甚至教堂内的圣像的命运,也取决于对教义的理解,由此甚至引发出著名的“圣像破坏运动”。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与此同时,
世俗的民间文学依然存在着、流传着,发展着、不带
宗教性质的音乐和
舞蹈,不但盛行于民间,而且深入于宫庭。即使是圣像破坏运动,也有其
世俗的背景。
宗教的影响是强大而普遍的,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对艺术来说,决定性的影响来自以经济为基础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发展。造成加洛林文艺复兴的,是法兰克王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而东
罗马帝国的统一、繁荣局面以及在文化上的继承和吸收,导致了
拜占庭艺术的一度先进的地位和以后的变化发展(在此我们应该注意到,
西欧和东南欧艺术发展的不同特点,固然有天主教与东正教的不同影响,但这种
宗教上的不同又是经济、政治和民族传统的不同造成的)。而包括经济政治在内的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终于导致了
宗教思想的发展变化(以
宗教改革为标志),同时导致了艺术的发展变化(以文艺复兴为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