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东西两部分在政治、社会、语言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内,就是
基督教逐渐形成的东西两大派。东部的
希腊教会(以其传布于
马其顿、
希腊半岛至
埃及一线和以东的
希腊语通行地区而得名,以君士坦丁堡教会为中心)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国家政权(东
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也曾自封为教会元首),
当局时常干预教义的审定和教会的人事组织事务,并把不同意
正统教义的异端派别驱逐至帝国边陲地区。其中有阿里乌派、阿波利拿里派、优迪克派、一志派和聂斯脱利派(七世纪经波斯传入
中国,称为景教)等等。这同东
罗马帝国长达一千年的统一局面和专制政治很有关系。西部的拉丁教会(以其传布于高卢、
意大利到北非迦太基一线和以西的拉丁语通行地区而得名,以
罗马教会为中心)则独立于
世俗政权,甚至干预
世俗事务(
罗马主教利奥一世曾代表
罗马向入侵的
匈奴王阿提拉媾和,格列高利一世在伦巴德人侵扰
意大利时,曾在
罗马城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大大提高了
罗马主教的权威。
罗马主教宣称其职位乃自
耶稣大弟子彼得继承而来,故应列于其他主教之上,为教皇制的确立提出了理论依据。这同西
罗马帝国在蛮族入侵下衰亡,
西欧在政治上四分五裂的状况很有关系。在神学思想上,东部教会受
希腊哲学传统影响,较重视具有玄学倾向的三一论和基督论等神学论争,西部教会受
罗马法学传统影响,此时争论的主要是罪恶和意志自由等问题。东部教会争论的结果,产生了主张上帝三位一体和
基督教人二性的“尼
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和“卡尔
西欧信式”,作为这两项教义的
正统标准。在西部,奥古斯丁主义战胜了贝拉基主义,奥古斯丁的“原罪论”、“
恩宠论”和“预定论”对
后世西方
正统神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上帝之城》更为中世纪
西欧的教权至上主义提供了理论根据。另一位拉丁教父哲罗姆整理和重译了《圣经》拉丁文本,即
后世通行的法定“通俗本圣经”(Vulgate)。教会的组织、修院制度和崇拜仪式也在格列高利一世统治下进行了改革和整顿。随着
罗马教皇在西部教会的地位日益提高,东部教会在东
罗马皇帝支持下同
罗马教会的对峙也渐成定局,最后终于导致了1054年东西教会的正式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