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欣喜,我把这个新发现告诉了吕蓁立。他停下手中的画笔,略有所思地说:“我没有画过庙,但在我爷爷那辈人中咱姜庄倒是出了几个画庙的好手,还留下了不少
典故呢。”吕蓁立说:早些年高密大小庙宇遍地是,凡交通要塞或者人口密集的大村子往往有关公庙、土地庙。在
民国时期,姜庄有范家庄、北高家庄两拨塑神像画庙的。画庙是个琐细耍手艺的苦差事,工期较长,
画工们撇家舍业的,吃住在外头,往往一天两天的难以干完。先要按照庙主的要求起好灰稿,等粉刷好的墙壁完全干透,才在主要部位拓扑上大体轮廓。庙宇壁画的点睛部位往往由
师傅完成,诸如上色之类的粗拉活儿才由
徒弟动手。因为这毕竟不同于在纸上作画,哪怕出丁点的纰漏,都会功亏一篑。向主人赔说软话分文不收还是小事,关键是怕坏了自己的名声,从此丢了饭碗。但此时由于多年的
技艺积淀,姜庄这些兼职画庙的扑灰年画高手们从未失过手。他说旧时画神像时贴真金,把赤金制成
金箔,小心地剪成所需要的图案,用熬到火候的粘胶或者是大蒜汁水小心粘贴到塑好的神像表面,谓之“
贴金”。大多数
画工为减少成本,在神像身体的前面粘贴足金,背后因为人们瞻仰时看不见,粘贴的
金箔则成色偏差。这种行为被称为“蒙神”,蒙即“蒙蔽”。这种行为多为扑灰年画高手所鄙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