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埠历史上长期为潍县管辖,其年画的制作与销售,也一直为当地人的地域心理所左右。这个地方老百姓的心理,从大的方面来说,应包括这样几点:⑴这里经济相对来说比较发达,尤其是在寒亭镇附近的几个村庄,虽说农民种地的祖业始终没扔,但各村都有各村的当家项目。寒亭镇三大宝,赶脚、拾粪、打火烧,其他村则形成了一套顺口溜儿——“杨家埠画子联,齐家埠爆仗盘,一溜仉庄开菜园。北纸坊把纸抄,南纸坊果木甜。仓上的戏班进了京,东西三角割弓弦(从事制皮业)”。在上述诸业中,除了杨家埠年画牵动大半个中国外,东西三角埠的皮货覆盖范围也遍及大江南北;齐家埠的烟花爆竹虽说后来消停了,但红火时一直影响到
湖南。这说明,此地农民的商业意识比较强。⑵由于清代的“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曾在潍县做过
七年县令,而且在任上就刊刻了自己的《家书十六通》、《诗钞》、《词钞》,其独到的思想如“天下第一等人,只有
农夫”,
创作上所主张的“
英雄何必
读书史,直摅血性为文章。不仙不佛不贤圣,
笔墨之外有主张。纵横议论析时事,如医疗疾进药方”等,也对当地人克服农民的自卑感,敢于关心政事,关心国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⑶此地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东汉时期“建安七子”中的徐干、孔融均曾活动于此。孔融在任北海相期间广传
儒教,四处设学,对整个潍坊地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即使这里不识字的老人,处世办事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
儒教的信条。鉴于这种独特的地域心理,杨家埠年画自然在题材上远远突破了姓“年”的界限。如,为商业服务的《秤头歌》,讽刺
慈禧太后的《
慈禧太后逃长安》,反映抵制外寇入侵的《炮打日本国》,讽剌不孝敬公婆的《打婆婆变驴》等。就是同类题材的年画作品,在这种地域心理的作用下,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模样。《
蚕姑》本来是
祭祀蚕娘用的,而杨家埠年画中的《
蚕姑》,则完全变成了歌颂劳动者本身的作品。全国不少地区的年画中都有
表现农民耕作劳动的“庄稼忙”,但杨家埠年画中的《男十忙》,文图相配,独具特色,上端
题诗中
表现了杨家埠人的高识,一落笔就显示了
郑板桥的主张——“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大春牛》本来是
立春时张贴,具有驱邪纳福功能,但杨家埠人在画中加进了丰收年景时
财主急于雇用短工、采用主仆颠倒的手法,让平日异常清贫困苦的小短工成了主人:“丰收太平年,短工犯了难。东庄好
饭食,西庄多给钱。”杨家埠人就是这样结合本地域的心理,把一些本来不属于年画的题材升华,把那些不姓“年”、社会各行各业需要、国家大局需要、又人人关心的东西吸纳了进来。在信息极不通达的时代里,年画也兼起了报纸、
刊物的某些作用。在升华和扩大杨家埠年画题材的同时,它的市场自然也大大拓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