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强年画的
风格样式的形成曾经历了发展过程,题材内容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多样,
创作技巧不断完善。考察其艺术
风格的演变必须通过对作品的鉴赏和研究,但由于旧时对民间艺术的偏见,年画又仅是在节日中贴饰于门户屋壁之上,一年一换,所以很难有作品保存,更难得有人收藏。清代后期有些来华的外国人曾有收购带回本国,但由于武强年画主要流行于中小城镇和乡村,在京津等大城市主要是“卫画”的天下,因而他们也不太容易购得,所以早期的作品鲜有流传至今者。据笔者目力所及,在
俄罗斯的一些博物馆保存和收藏了一些清代武强年画,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也有一些收藏,有的开张较大,人物众多,
表现小说戏曲故事,也有的宣扬治家修身的规范及
吉祥形象的作品,
刻绘较精,
色彩偏于素雅,有的灯画集多个情节于一图,
构图丰富饱满,可以看到明清传统
小说版画
插图和寺庙
壁画的影响。其中
吉祥画如
大兴画店刻印之《摇钱树》,大幅
戏曲故事画如恒兴画店之《白袍征东》《千里驹》,及前述之《呼延庆打擂》,和后来的武强年画艺术
风格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年画有的刻版年代较早,可能在清代中期,有的延续到
嘉庆、道光以后,因为
木版刻成后可以延续印刷使用数十年,虽然有的是清后期
印制和收藏,但仍保留了较早的风貌。类似者国内尚存有墨线印本,如武强年画博物馆收藏之《三侠五义》《秦英征西》,绘刻较精,艺术上体现着
古拙浑朴之美,虽遗存数量不多,凤毛麟角,但弥足珍贵。还有一种雕版套印半印半绘的年画,有如杨柳青年画
风格者,应是受到卫画影响,有的制作较精,多为中堂版屏等高档产品,由大画店生产,也有的做工较为粗率,类似杨柳青之“粗活”,还有些可能移植了杨柳青之画样。然而最能代表武强艺术
风格和地方特色者形成于清代晚期,当时武强年画已深入到城乡的千家万户,为适应其购买能力,开张向中小型发展,在绘刻上线条更趋于粗犷,人物造型作适当夸张,以五短身材为主,突出头部,并着重刻画
眼睛,
眉目传神,动作上带有
戏曲亮相的痕迹,情节鲜明,意态生动,章法饱满严谨而富有装饰性,绘制中擅长用简洁的线塑造形象,着笔不多而神采迥出。制作上完全采用水印套色,不用人工彩绘,套版不多,
色彩红火,对比强烈,单纯而富有变化,版画味道十足,为结合印刷要求
色彩分布匀称协调,在刻版上巧用“云线”,既可
表现云雾,又可代表烟尘,还可以填充空白以突出主要形象,又可分割画面,增加装饰效果,真是一举数得。这种粗犷质朴的
风格,反而鲜明地体现出
河北人民纯朴率直的气质。但20世纪
二三十年代以后,武强年画的绘制
创作实力明显减弱,一些作品受当时连环画小人书的影响,制作粗率,艺术质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刻印了一些具有政治内容的新年画,但
画稿皆出自专业
画家,仅由武强艺人刻版,已非纯粹的民间
创作,而沿续印刷的仅是一些旧版,神马占了相当主要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