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与胡祥麟、赵宗贵齐名的还有为数不少的一批民间
画师。比如公婆庙的张维先,和赵宗贵一样不识字,但爱听
京剧和地方戏,能画大挂子
戏曲人物画,像《孔明招亲》、《黄鹤楼》、《李靖王》、《三娘教子》等四十余种
戏曲人物画,被称为当地的民间绘画圣手。他一生带徒数十人,
徒弟们都有建树。相传,后来在当地很有名气的张永敬、张道龄父子都是他的
徒弟。在这些后起之秀中,姜庄甄家屯的李洪喜被称为村里的
画师之祖,他画的《历代帝王图》,后被
中国民间
美术博物馆收藏。棉花屯有个石玉山擅画大挂子条幅,像《玩鸟图》、《
杂技艺人》等,成为开拓现实题材的典范。蛮子官庄有个曹森,以创作画样为业,驰名
乡里。当地人常拿长得丑的人开玩笑,“看你长得那模样,气煞曹森,难煞胡祥麟。”由此可见曹森的名气。同村的王西基擅画美人条大挂子,徒孙王
云龙曾献给高密文化馆一幅《
麒麟送子图》,说是
师傅王学廷所作,
师傅的画和师爷爷的画放在一起,难分真假,连他们自己也很难辨认。此外,还有十几个人在扑灰年画和半印半画的发展史上也是很有名气,不一一赘述。他们这一批民间
画师,不仅在扑灰年画的题材、销售、发展上做出了贡献,还在绘画的材料和工具上不断加以改进,推动了扑灰年画的发展。据说,方家庄有个马福来,是与胡祥麟同时期的年画艺人,
创造了一种“鸳鸯笔”,一笔下去,同时出现两条粗细并行的线,大大增加了变化,强化了扑灰年画的装饰效果。民间艺人的聪慧睿智可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