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杨家埠,地处北纬36°45′39″,东经119°12′27″,北距
今日之寒亭镇1公里,东临浞河,南与东西三角埠接址。村分南、中、北三条主要街道,共有300多户人家,人口1000
有余。清代的大文人
郑板桥自潍县白浪河西岸东眺,就写过“隔岸
桃花三十里,
鸳鸯庙接柳郎祠”的著名
诗句。尽管此处百姓富足,环境优美,但倘若追溯杨家埠年画的起源,还不能就杨家埠说杨家埠。理由很简单,因为它是杨家埠先人的第二迁居地。在这个问题上,历来众说纷纭。在此次年画抢救工作中,依据新的发现与合理的推断,将它大致定在了明洪武年间,即公元1368-1398年之间。其主要依据是:⑴由迁民而迁技术,奠定了杨家埠
木版年画产生的工艺基础。由于杨家埠杨氏老谱早在明末已经失传,道光年间所修的家谱里说杨氏
先祖于明洪武二年由
四川省梓潼县迁来居于杨家埠以东的下店村,其后长支留原地,二支迁去了昌邑市杨家楼,三支迁去了平度市杨家圈。至于
先祖名讳,因老谱失传,已无从查考。这次抢救年画工作中,适逢杨家圈
先祖的后人来杨家埠寻根,这才使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原来,杨三离开下店后,先是去了掖县的沙河慈家,之后才转去了平度的杨家圈。杨三祖茔尚在,谱谍上也记载翔实。由此而断定杨家埠先人由川迁鲁这件事是完全有据可查的。杨家埠人为弄明其
先祖赴潍前的情况,曾去
四川省梓潼县搞过调查。当地人告诉他们,梓潼县共有杨氏大村几十个,而且在宋代有不少人就从事
佛经雕刻,去杨家埠的移民中夹带有熟谙此道之人当是可信的;⑵由于受明初政治以及儒家思想高扬的影响,杨家埠年画应运而生。
山东潍坊一带受儒家思想熏陶颇重,且不说孔孟均诞生于
山东,就是东汉时期的大儒孔融也在此做过北海相。下店一带东有浞河,河因夏寒浞建都于寒亭而得名。浞河以东,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寒浞冢,加上史称的杏花村、
桃花店以及官大路的遗存,这一切都在无声地述说着这里
昔日的繁华与文明。但是,因村庄过挤,终需找点副业方能维持生计。于是,他们想到了居川时的祖传手艺。再者,杨家埠以北的寒亭镇是个大集店,商贾云集,也为年画的销售带来了方便。由于在当地一直坚持“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的古训,各种用于
祭祀的年画作品,很可能就是这里最早的年画。而且,从技术传承上说,倘隔上一代人再务此业,也会造成技术上的断代。从现存的年画资料看,也完全可以印证这一点。除此之外,他们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刻了些符合于
明王朝政治需要的东西,如《二月二龙抬头》、《民子山》等。从艺术上审视,此阶段的东西尚未完全脱离
佛经雕刻的痕迹,《天地全神》上端则干脆刻上了婆罗密心经。由于明初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早在川民移鲁之前,朱氏王朝就免去了
山东三年的田租,移民对朝廷的感激之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初期的年画业规模不会很大,也未产生什么深远影响。这一点也是可以肯定的。为各种各样的
祭祀活动服务,为
明王朝初创时的政治服务,可以说是杨家埠年画创始阶段的两大题材。简言之,长期受
元人统治的当地人,一旦从其铁蹄下解脱出来便会产生迫切需要恢复礼仪之邦的怀旧情绪;
明王朝初期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寒亭一带适宜经营的条件,以及杨家埠先人的技术素质,顺理成章地导致了杨家埠年画初期作品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