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就失去了文化
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如果失去了羌族人群聚居的自然、文化生态空间,
羌绣可持续发展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主要靠
口传心授方式
传承的
羌绣文化遗产的文化生存土壤也正受到严重冲击,羌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等整体性消失速度日益加快,
羌绣也不例外。许多羌族地区的人只在节日的时候才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饰。羌族服饰是
羌绣的重要载体,载体没有了,
羌绣自然也将漫漫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5.12
汶川大地震后出现了两个值得关注的情况:其一是羌族聚居区的一部分人从海拔2000多米的
高半山迁往了地势平坦的地方,
从前的羌
村寨已是人去楼空,随着灾后重建,有的前往
汉区永久居住,有的散居于各地。本民族的自然、文化生态空间有了极大的改变,
羌绣的
民俗文化空间在逐步衰变,
羌绣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氛围场也在改变,传统的
民俗、仪式文化场变成了商品节、旅游节,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逐步消失。其二,可喜的是羌族灾后重建中,政府在进行规划设计建设中既注重保持
羌寨的建筑
风格,也注重羌族精神家园的重建,即使是羌族人搬迁到
汉区居住,也多采用的是行政
村寨整体搬迁,这样就较好的保持了羌族
民风民俗,对保护羌族的整体文化环境大有好处。对
羌绣文化自身生存所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层面实施全方位保护是
羌绣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