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将岷江上游人群典范化为「
羌民」或「
羌人」最后终成为「羌族」的努力,也就是「民族化」或「少数民族化」过程的一部分。我曾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说明,传统中国人概念中的「
羌人」被民族化而成为「羌族」的三个过程。一是,「羌」为中国人观念中西方
异族与族群边缘;由商到东汉这个族群边缘随华夏的扩张逐步西移,终于在东汉魏晋时在
青藏高原的
东缘形成一个「
羌人地带」。后来在隋唐时吐番政治与文化势力东移的影响下,以及汉与吐番在此地带进退相持之下,这个
羌人地带大部分的人群逐渐汉化或「
番化」(在
汉人的观念中),因此「
羌人」的范围逐渐缩小。到了明清时期,只有岷江上游与北川一带较汉化的
土著还被称为「
羌民」。二是,受西方「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影响,并在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与中国边缘地区侵夺的威胁下,汉族知识分子建构中华民族与中华
民国的概念,并将四裔纳入此国族之内;
汉人成为此国族的核心,传统四裔如羌成为边缘少数民族。清末
民国以来的中国民族志与民族史研究与书写工作,一方面说明这些少数民族的落后性与边缘性,一方面说明他们与汉族间长久以来的弟兄民族关系。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羌」的历史记忆被建构成「民族史」的一部分,岷江上游
土著的文化特征也被探索、描述。最后,第三个过程是:岷江上游
土著被以
汉人为主体的主流文化教导,或在汉文与
土著口传知识体系中学习、选择与彼此争辩,以建构他们心目中的羌族历史与文化(Wang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