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问题是:被华夏称为“
羌人”的人群,在接受“
羌人”这个称号而自称“
羌人,或假借华夏
祖源而自称“
汉人”之前,他们的本土认同体系为何?以及什么样的“本土历史”支持这样的本土认同体系?什么样的新“本土历史”,合理化“
羌人”这样的新本土认同体系?由于
古史中
羌人自身记忆缺乏,除了前引汉晋时期
关中羌人世族的例子外,我们很难找到这方面的资料来回答上述问题。正因如此,
近代以来“
羌人地带上的最后
羌人”——岷江上游与
北川地区
村寨人群——之本土历史记忆与认同及其变迁,在研究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们提供了一个实际的例子,让我们了解被华夏视为“
羌人”者,在成为“
羌人”之前的历史记忆和认同体系,及“
羌人”如何接受、选择与糅合外来知识以建立新的历史记忆与认同,以及这些新、旧历史记忆所
隐喻的族群本质及其变迁。这些“本土历史”也让我们思考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