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与滇池地区毗邻的洱海地区,是雋、
昆明的聚居区,这部分民族“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表明他们是以畜牧为主要生产部门,尚未形成比较大的政权组织。雋、
昆明虽然没有建立起像滇、夜郎那样大的社会政治组织,但其比较强大的部落联盟或
氏族组织已足以和周边的
奴隶制侯国进行抗争,并进行原始性的军事劫掠,构成对
西汉王朝开发西南夷地区的强大阻力。
昆明夷地处
四川通往
南亚的“蜀身毒道”的咽喉要地,因此很早就引起
汉王朝统治者的重视。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张骞出使西域,了解到从蜀地出发经西南夷地区前往身毒(今
印度)的道路,于是
汉武帝便派遣多路
使臣寻找这条道路。
使臣进入
昆明之地后,不是遭杀害,就是被掠
财物,“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
昆明,莫能通身毒国”。
汉朝求路
使者在
昆明夷地区受阻,这与
昆明夷所处原始军事民主制向
奴隶制过渡阶段有很大关系。随后,
汉王朝在西南夷地区相继设置了牂牁、越雋、沈黎、汶山、武都、
益州等郡,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征发数万士卒,“往击
昆明之遮汉
使者,斩首虏数万人而去”。这样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之后,
昆明夷活动区正式纳人
益州郡管辖之下。
汉王朝既没有封王侯,也没有处斩“酋帅”,说明
昆明夷仍是部落
氏族林立,还没有产生有影响的“君长”。正因如此,那些不受辖驭的部落和民族仍然实行原始劫掠,
汉王朝“其后遣使,
昆明复为寇,竟莫能得通”。至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
汉武帝再次派遣郭昌等
将领率兵进击
昆明,并在洱海附近设置了叶榆、雋唐、不韦等县。
郡县制的设立,对游牧的
昆明夷的社会文化发展起着重要影响,一些原始部落酋长变成
奴隶主,作为“夷帅”,拥有相当大的势力。西汉末年,
王莽的倒行逆施引起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强烈反抗。东汉
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以夷帅栋蚕为首的反抗武装,
带领姑复(今盐边一带)、叶榆(今
大理北)、弄栋(今姚安一带)、连然(今
安宁、富民)、滇池(今晋宁一带)、建伶(今
昆明一带)6县的“
昆明诸种”,进行反东汉
地方官吏的斗争。东汉建初元年(公元76年)洱海以西哀牢夷
首领发动反抗东
汉王朝的战争,东
汉王朝募兵镇压。
次年,邪龙县(今巍山)
昆明夷
首领卤承应募“率种人与诸郡兵击类牢于博南,大破斩之。传首洛阳,赐卤承帛万匹,封为破虏傍邑侯”。这是见于记载中的洱海地区
昆明首领最早封侯者,说明这时洱海
昆明夷已出现势力强大的政治组织,
奴隶制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