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距
北京仅有二百四十九公里之遥,通过武强境内的漳河、滹沱河、滏阳河往东北汇合为子牙河可达静海,通过杨柳青经
天津入海,研究武强年画发展不能忽视京津两地文化对武强的作用。远在
辽金时期,燕京(今
北京)成为北方政治中心,辽以燕京为五京之一的
南京,金更定为中都,至元明清三朝皆在
北京建都,武强成为京畿之地,地理位置逐渐重要。燕京还是北方
佛教兴盛地区,
佛经的雕版印刷非常发达。一九七四年整修
山西应县
佛宫寺木塔,发现了相当数量
辽代雕版印刷的
佛经和
佛像版画。
佛经中有包括
佛像、说法图和
构图复杂的经变画
插图。另外还有两幅大型的雕版印刷人工涂色的单张版画,及一件在布面上用漏版
印染的方法制造出多
色彩的《南无释迦牟尼
佛像》,这些经像
雕刻印刷都相当精美,其年代上限为统和八年(九九0),下限到乾统元年(一一0一),是十世纪末叶和十一世纪的遗物,
雕刻地点为燕京。元明时
北京已一跃成为全国文化中心,更进一步促进了雕版印刷业的发展。一九七六年
上海嘉定的一个明代坟墓里出土了明成化年间
北京永顺堂刻印的唱本,其中皆有精彩的版画
插图。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明弘治年间
雕印的《全相奇妙
西厢记》,其中
插图竟达一百五十幅之多,幅面增大,绘刻十分精美,在明代版画
插图中属于上乘之作,
雕印作坊为
北京正阳门外的岳家书铺。
北京年节
民俗中也大量流行刻印的神祃,不仅见于记载,而且有大量实物流传至今。由此可知
北京在元明以后雕版印刷就相当发达,而且具有很高的水平,同时也带动了民间版画的发展。从
北京到武强商旅往来颇为方便,有一首民谣道出这段路程:“彰仪门(即广安门),修得高,大街小街卢沟桥。卢沟桥,漫山坡,过了窦店琉璃河。琉璃河,一道沟,十二连桥赵北口。赵北口,往南走,过了雄县是州。州城,一堆土,过了任丘河间府。河间府,一趟线,过了商林是献县。献县大道铺的平,一直通到武强城”。因此
京都文化及雕版印刷可能对武强产生影响,如将明代
北京永顺堂刻印的唱本版画
插图与武强早期的灯方年画对照,有些艺术处理颇为相似,
北京明清神祃与武强神祃样式形象也有相同之处,从中可看到两者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位于静海县杨柳青镇(今属
天津市西青区)最晚在明代就是北方著名年画产地。周围三十几个村庄农民皆以刻印年画为业,还涌现出如戴廉增、齐健隆、爱竹斋等规模硕大的年画作坊,其销行量遍及
中国北方城镇,至清达于极盛。武强与杨柳青交通来往有舟楫之便,武强
刻工有不少去该地谋生,杨柳青一些著名作品的雕版有的就出自武强
刻工之手。武强有的画店还曾在
天津一带设庄卖画,武强半印半画的
戏曲年画和杨柳青非常接近,甚至有些画样相同,两地年画的互相交流影响关系值得重视。另外影响武强的还有晋南年画和雕版印刷。
山西平阳自
金朝起成为北方雕版印书中心,其分布扩及
临汾、洪洞、赵城、襄汾、曲沃、稷山、新绛等地,都有雕版印刷作坊,晋南一带形成重要年画产地。明代初年有大批
山西人移民到武强,武强经营年画的范氏即从
山西迁来,晋南雕版印刷及民间年画对武强年画的发展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