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
瑶族居民是在隋唐时期从
湖南迁入的,子子孙孙繁衍生息,形成八大排,以后又派生出许多小排小冲。在明代就已形成了有名的“八排二十四冲”。在这长达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连南的
瑶族人以勤劳、勇敢和智慧
创造了自己本民族的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的“耍歌堂”,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民族文化珍品。例如:(1)长鼓舞。在
史籍上,
宋朝开始就有关此类
舞蹈的记载。进入明清时期,长鼓舞广泛流传于民间,相传有三十六套表演程式。各排之间的长鼓舞都有各自特点,节奏有快、缓、急之分,动作变化丰富,主要有油岭歌堂鼓、南岗欢乐鼓、军寮
团圆鼓、大坪十二姓鼓,大堂的种树鼓、砍树鼓、饮酒鼓,横坑的除虫鼓、
祭祀鼓,大麦山新寨斗鸡鼓等。排瑶长鼓舞已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瑶族民间
刺绣工艺。连南的
瑶族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创造了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
五彩斑斓、
古朴多姿的
瑶族民间
刺绣便是一朵
瑰丽的奇葩。过去,在这里的所有
瑶族妇女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她们从小便学习
刺绣和针线活儿,在一块小小的布上飞针走线,绣出自己心中的那一道彩虹。而作为没有自己的文字的
瑶族,服饰也渐渐成为了他们记载文化、记载历史的一个载体。透过连南
瑶族的服饰可以看到一部漫长的历史
典籍。
表现在:其一服饰中的
刺绣图案记载传说故事。
瑶族自古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民族,
瑶族人奉盘瓠为
祖先,视盘瓠为
图腾,传说中的盘瓠是“犬身”,身
五彩,所以
瑶族人就裁制衣服皆有尾形,好
五色,以形似之。
包头、
裹脚也是为了纪念
祖先而为之,
表现了
瑶族信仰中的精神寄托。在东三排大麦山传统的
绣花袋中记载着盘瓠智斗番王胜利而归的过程,精练的图案把盘瓠的足智多谋描绘得淋漓尽致。
瑶族妇女的
绣花冠也是源于人们对
瑶族妣祖三公主
凤冠的许多遐想,所以在连南
瑶族地区的
瑶族妇女的
绣花冠虽各色不一,但都显得富丽堂皇。覆盖在
瑶族妇女的
绣花冠上的
绣花头帕上有一个由龙角花纹和眼珠子花纹组合而成的
方形图案,这是盘瓠的象征,人们把它称为“盘王印”。它用白线绣成(这也源于盘瓠出世时像
白色蚕茧的说法)。
千百年来,这一
方形图案成为
瑶族人的象征、
瑶族人的
图腾。其二服饰中的
刺绣图案记载着历史:在军寮、大坪、金坑一带的传统
绣花袋中有一个
万字纹的
方形图案;在盘石一带的传统
绣花袋中还有一个米字纹的
方形图案。它记载着在隋唐时期,瑶人被莫家土司打败亡命天涯被
蜘蛛庇护获救,瑶民为了牢记自己的救命恩人,把
蜘蛛绣在衣服和袋子上。
千百年来这两个图案一直为
瑶族妇女传绣,成为了
瑶族人的“护身符”。其三服饰还歌颂民族英雄。进入了阶级社会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
瑶族的压迫歧视,迫使
瑶族人产生了自卫和反抗的心理。此时,他们把在服饰上的表象文化看得尤为重要,认为这是民族的尊严和象征。如:连南地区的
瑶族人插白鸡毛、
野鸡雉是为了纪念
明朝时期为维护民族尊严而流血牺牲的南岗民族英雄豆腐八王。由此可见,
瑶族服饰当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沉淀了许多古老的文化信息。在这
瑶族服饰的
刺绣图案中还有许多“密码”等待着我们去破译,它有着很高的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的历史研究价值。简洁的几何图形、精练的图案
纹样塑造出如此生动有趣、富有诗意的形象,精美的套色图案复杂多样、画中有画,其设计之巧妙达到了正反两面完美的效果,其
色彩之绚丽不得不令人为之赞叹,这是
瑶族妇女
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它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