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织锦有上千年的历史,做工精巧,独具特色《
后汉书•南蛮传》就有土家先民巴人织“賨布”的记载《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人“其地东至鱼腹,西至拨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
苎麻皆纳贡之”。巴人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善于纺织。在东笋坝(
四川)的船棺葬中,考古发现有
麻布和绢的痕迹。自秦汉以来,巴人所织的布就颇有名气,到
唐宋时期,土家先民的纺织技术大大发展,传统“賨布”技术得到了保持和传承,被
汉人称之为“溪布、峒布、峒锦”。
清朝改土归流之前把“溪布、峒布、峒锦”称为“土锦、
斑布、
花布”。《大明一统志》中记载“土民喜服五色斑衣”。《永顺府志》记载,“土司时,男女服饰不分,皆为一式,头裹刺花帕,裙被尽
绣花边”。《龙山县志》写道:“土苗妇女善
织锦,裙被或全系为之,或间纬以棉,纹陆离有古致”。《来凤县志》记载“
花布,染各色
棉纱为
经纬,斑然可爱”。改土归流后,官府发布禁令,在《革除土司陋习》的二十一项条款中,有一条为“服饰宜分男女”之规定,要求
土家族青年男子衣着与汉族一样,妇女全穿大衣大袖的满襟衣,
袖口和
裤腿都镶上五寸宽的边,旁边镶有梅条等。
衣领矮,镶有三道边,外托肩,肩及胸襟皆镶
花边。从这里可以推断出,
土家族男性服饰向汉族靠近,女性服饰相对来说仍然保留了一些
土家族的特色,作为服饰的“土锦”就变成了具有装饰意味的艺术品,像“土花被面”这样的
织锦被当地人称为“西兰卡普”,后来几乎所有的
织锦装饰都被叫做“西兰卡普”。从上述
史籍记载来看“西兰卡普”当由巴人的“賨布”逐渐发展而成。
清朝“改土归流”以后,
织锦的使用范围变窄,但艺术价值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