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土家织锦的发展历程可知,平纹素色
织锦是其早期尚不太成熟的一个种类,主要分布于古代中、下溪州(今永顺县)。而这--带在唐宋以前几乎是僚的天下,
宋仁宗宝元二年下溪州刺史彭仕羲虽打败了当地的僚人而建立了后来的土司王朝,但大多数底层的僚裔庶民仍然生存在这块土地上,不可能全部迁徙,最终成为
土家族的主体之一。而另--部分僚裔则演化成后来的仡佬,也先后分别融入了苗族和
侗族之中。所以在很长的一段历史长河中,武陵山区的
土家族先民和苗民常被人混为一团,连许多地方
史料也弄不清楚,常将土家先民记为苗民,将
土家织锦说成
苗锦。清光绪三年刻本的《龙山县志》就记有:“
苗锦,宋史真宗纪:大中祥符五年,苗酋田仁琼等贡溪布。苏轼内制集:元佑二年
五月,上溪州进端午溪布;
十月,进龙兴节溪布。宋史哲宗纪:四年,溪峒彭儒武等进溪峒布”。显然,在这里已将
苗锦和
土家织锦的前身溪峒布混为了一团,也将土家先民的田仁琼当成了“苗酋”。直到
民国年间,龙山县志和永顺县志中仍然是苗、土不分,这是历史的原因,在此不必再议。其实,
湘西苗锦(牛肚被面)和
土家织锦也的确非常相近,即使是现代,能准确区分
湘西苗锦和
土家织锦的人也还是不多,所以早期的这类
织锦就更难讲清楚了。曾有专家提议,将武陵山区中的土家锦和
湘西苗锦统称为“武陵锦”或“
湘西锦”这样一个概念,也许是有一定的道理。在武陵山区这样一个大文化圈内,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碰撞,趋同和异化都是顺理成章的事。生活在
长江边上的鄂西人与生活在“五溪”流域的
湘西人,南北相距数千里,生活在其地的土家人和苗人虽属两个完全不同的族系,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但鄂西人与
湘西人、土家人和苗人他们在使用
汉语时却同操“西南官话”,大同小异。土家和苗家各自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是族群“异化”的结果,而同操“西南官话”则是地域“趋同”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