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先民同样经历过采集、
狩猎、游牧和农业等发展阶段,为了提高生产生活的能力,便努力观察
天地,确定季节年月。时令观念的产生及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产生并完善历法。
远古时期彝族先民曾根据自然现象,总结并使用过“十八月
太阳历”,即一个月20天,一年18个月,全年共360天,另加5天作为
祭祀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彝族先民把
太阳运动到达最南点时定为
冬至,到达最北点时定为
夏至,傍晚观察北斗星的斗柄正下指(南)为
大寒,正上指(北)为
大暑。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彝族十月
太阳历:一年10个月,一月36天,一年360天,另加5—6天的“过节日”置于岁末,即
常年365年。再以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等12属相轮回纪日,一个月恰好是3个属相周。又把10个月依次分成5个节,以木、火、土、铜、水5种元素再分雌雄来表示。季节与轮回纪日相互搭配,与物候和生产密切相关。彝族
谚语说:水母兔日变,
大雁回南方(第三季);木母羊日变,耕牛始下地(第四季);火母鸡日变,
蜻蜓下沟飞(第五季);土母猪日变,
树叶始变黄(第一季);铜母牛日变,老鹰回南方(第二季)。
太阳历独具的特点在于准确地表达了
冬夏寒暑等季节及其与生产密切联系的物候。由于它能按节令反映彝族畜牧和农耕的生活,故时至今日,仍为许多地区彝族所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