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年(1741年)
五月,分巡
台湾道刘良璧总纂《重修
福建台湾府志》告成,书中载明:“铁钉、茅铁、
桐油、山城板、网纱、櫆藤、尾楼灯、旗布、颜料、锣鼓、大小风篷、无底升、桅饼、桨,以上各项,产自
漳州,专人采买,自漳运厦,转运赴台,零星搭船,亦视风信。”道光
二十八年(1848年),江苏无锡人丁绍仪宦台
八月之后返乡完成《东瀛识略》,文曰:“台民皆徙自闽之
漳州、
泉州,粤之
潮州、嘉应州。其起居、服食、祀祭、婚丧,悉本土风,与内地无甚殊异。”
光绪十八年(1892年)
六月二十日,
江宁举人蒋师辙在《台游日记》里笔录:“鹿港又用牛皮制箱,亦有名,然不若
福州所制之佳。”清末民初,从
福州杨桥巷“万福昌”、“万福金”等名店输人台岛的皮箱经常可见,但是近年来,台中收藏家亦觅得一口由
漳州“万记号”生产的皮箱,就在箱盖内侧粘贴一枚商标:“本铺在漳城内卫口街,自办福省
台湾皮箱、枕箱、员包箱、皮塾、帖盒发兑,招牌为记,假皮包换。”可见其工艺质量亦受到此地庶民所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