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苗”称呼在明代就出现了。
郭子章《黔记》载:“夭苗在陈蒙、烂土、夭坝,一名黑苗。”对其风俗描述与田汝成同,只多一句即“
短裙,亦曰
短裙苗”。清代田雯《黔书》载:“夭苗在陈蒙、烂土,一名黑苗。”其余描述与
郭子章记述相同。《苗蛮图册》图二十一为“夭苗”图,绘有四人。男头
椎髻,身披草衣从
袖口看草!衣内穿长
布衣,大
裤脚,长至膝。绑腿赤足,双手执笙吹之。女用布巾包头,呈尖状,穿开胸无扣
上衣,长及臀。下穿有花纹多
褶裙,裙及小腿,绑腿穿鞋。项戴银圈二根,
手提小竹篮。另一少男一
少女站在竹楼里,
少女披发。图附文字说明:“夭苗又名夭家,在平越直隶州,多姬姓,性情柔顺,男女勤耕织……”以下风俗描述与上引文相同。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记载:“天家苗,平越有之。男女衣俱尚青。女工纺织,善染。以
十一月为岁首,祀祖必以家长主祭。”
乾隆《贵州通志》、
嘉庆《黄平州志》等有“夭苗”“多姬姓,相传为周后”等记载。
民国《贵州通志》、《麻江县志》等均有关于“天苗”“天家”的记载。其中以《贵州通志》对“天家”服饰描述最为详细。载曰:“夭家……服
黑色,长不过膝,短仅及腰,女服有以丝绣锦为之,曰
苗锦,涂以猪血,价甚昂,每件值十余金或数十金,腿裹以布,饰以海蛤。发盘脑顶,饰以银泡……”由以上引文看出,“夭家”“夭苗”是指过去生活在今福泉、麻江、都匀一带的民族支系群体,其风俗等与周边地区的苗族无太大的差异。今在麻江、都匀、凯里、丹寨一带分布有约万余苗族人自称“育”,他们仍保持自己的语言和服饰,其语言属苗语黔东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