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鲁锦在鲁西南地区得以留存的另一个原因,则是这里的婚嫁习俗。姑娘出嫁时陪送十几床乃至数十床手织的鲁锦,是我们鲁西南的古老风俗。这些鲁锦不仅是
新娘为自己将来的小家庭准备的生活用品,更是她心灵手巧的直接
表现。新婚那天,婆家的大娘大婶嫂子姑娘们一定会涌进新房,翻看嫁妆中的鲁锦并对其花色和
织工加以评判。在农业社会里,纺织如同做饭一样,是劳动妇女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生活技能,“插花描云不算巧,纺花织布吃到老”,对于普通的民众,纺织远比
刺绣实用得多,全家男女老少的穿着、铺盖以及门帘甚至蚊帐等等,全都要依靠主妇的一双巧手,因此丰美的鲁锦嫁妆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成为了
新娘的“合格证”,是能够承担家务的证明。据我所走访的几位当地老人讲,为了得到这个“合格证”,农家姑娘们最早从五六岁就开始学习纺织,一般到出嫁之时技术就十分娴熟了,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能胜任这一需要技巧的劳作,那些手脚比较粗笨的
女孩在找婆家时往往就会处于劣势。织布已经需要很大的细心和耐心,至于穿四匹综这样难度较高的工序,能够掌握的人就更少了,一个村子里大概也就几个人。菏泽市牡丹区王庄的王大娘已经77岁了,对每一道工序都还十分清楚,当我问起她年轻时织布的事情,她自豪地说,自己当年是周边数个村里出名的织布巧手,一个人就可以
经线,凡是有人要织一些比较复杂的花样,都会来求她帮忙穿综,而无论花样如何复杂,她都能不看图纸一穿而就。现在她床上还铺着20多年前织的床单,布面光洁精细、布边齐整,自己设计的花色和谐雅致,这种风格在鲁锦中难得一见。她还一直使用着一个自己做的“梆榔子”(即一个16开书本大小装线和布头用的布袋,开口处缝有线绳可以扎系),做“梆榔子”的那块鲁锦是她17岁时织的,以
枣红和
白色相配,
纹样是
典型的“筢子搂”,那时这种
纹样才刚刚兴起。王大娘的老伴长得魁梧端正,年轻时在县城里教书,我想,他们这种才子巧妇的结合当年也该算得一段佳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