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是壮族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录。
壮锦大约起源于宋代,主要产地在
广西靖西、
宾阳等县。其主要以
麻线和
棉线作为
地纬和
地经平纹交织,在
织物的正反面形成对称的花纹,
纹样精美,
织工精致,具有很强的民族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
壮锦在
色彩、
纹样和图案的组织上都与我国其他地方的锦有所区别,其
色彩斑斓,图案组织结构严谨且形式
优美,通过
壮锦的图案传达出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壮锦在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宋《太平寰宇记》中载有“桂北阳朔县‘夷人名乌浒’能
织纹布。”这里“纹布”所指的就是
壮锦。另外在元人所著《蜀锦谱》中也有记载。明清时期
壮锦流行范围日趋广泛,不仅在壮族人民中被奉为名贵之物,甚至作为贡品进献朝廷。
壮锦所用原料主要为
棉纱和
蚕丝,染料主要由当地有色土和当地
植物来充当。
壮锦所用
织机经过不断改进之后结构较为简单,
机织更为方便,容易操作。
壮锦的
编织较为枯燥和复杂,因此其产量也较低,同时也更加突出其珍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