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技术:水族地区传统的肥源主要是
牲畜厩肥、人粪肥、秧青肥、绿肥和
草木灰。水族地区对于耕畜的饲养,采取
秋冬放牧、春夏圈养的方法进行。在春夏圈养期间,人们需从山上或田边地角割取大量青草给耕畜喂食,
稻草、玉米秸秆、豆类作物
藤蔓等亦作为粗
纤维饲料,给牛喂食。这样厩圈中,便因之而屯集大量厩肥,这是水族传统大宗农家肥,每隔一定的时间,这些厩肥便从牛圈(猪圈)中被掏出,堆放在一起,表面以
草木灰或碎土覆盖,经过一段时间发酵之后,便成了各种农作物所必须的底肥。每亩水稻田一般施1500公斤左右底肥,而水稻秧田一般施肥量在2500公斤左右;
秋季种植小麦的水稻田在种植小麦时,先施以底肥1000公斤左右,小麦收割之后,进行水稻生产时,再追施1000公斤左右底肥。种植油菜的水稻田在种植油菜时,一次性施足底肥1500-2000公斤,到油菜收割进行水稻生产时,一般不再追施底肥。对闲置的过冬田一般先翻犁炕冬,开春之后,再行施肥;一些不翻犁的过冬田则直接撒上紫云英、萝卜花、油菜花种子。这样,这些田块里就会生出繁茂的绿肥,
次年春耕之时,将这些绿肥犁翻埋入田底浸泡,以作底肥之用。施用秧青肥,只针对那些土块易于板结的泡冬田,翻犁泡冬的过冬田,在开春
草木绿枝青芽时节,割来嫩草、树杈,撒入田中,再将之翻犁埋入泥下浸泡数日,使之变成有机肥,改变土壤的原有结构,使
泥土不再板结。
草木灰肥,水族地区的
草木灰肥有两种情况,一是梯田开发
初始阶段烧畲地,直接利用烧畲产生的
草木灰、火土肥以及每年备耕阶段砍烧“火烧田”产生的灰烬;二是水族人家以
柴薪作为
燃料,
每日炊烟袅袅之中所产生的灰烬,这些灰烬在堆集过程中,通过浇以人畜粪水所形成的
草木灰肥,是水族种植辣椒、红稗以及蔬菜的上佳肥料。除此而外,水族对秧田的肥力培育还采取施足底肥之后,种植油菜花,来年开春之时,即将正在生长的油菜翻入泥中,以增加秧田的肥力并增加秧田的有机养分。在三都三洞、周覃、九阡等地,人们习惯在收割水稻之时,高割稻根,收割之后,在稻根中部插栽大蒜,浇以人畜粪水,大蒜生长过程中,人畜粪水同时将稻根沤烂,既保证了大蒜生长对肥料的需要,同时也增加了土地的肥力及有机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