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版是晋南
木版年画制作的基础,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完善而独特的程序。雕版多选用晋南地区盛产的枣木、梨木、桃木等,这类果木的特点是木质坚硬密实且
纤维相对较短,因而在
雕刻过程中不易产生毛岔,吸水性能良好故在反复印刷过程中不易变形。在每年的开春之前伐木解版阴干后,经过浸泡、蒸煮、烘烤、封蜡等流程方可成为适宜
雕刻的版材。“浸泡,就是把
木板放在凉水中浸泡三个月到一年左右,将
木板中原液汁‘倒出’;蒸煮,就是把浸泡过的版材放在开水锅中蒸或者煮数小时,使其‘回性’,变得柔韧;烘烤,就是将
木板竖立炉火窑中用木渣、麦糠慢火热
烟熏烤直到全干;蜡封,就是用蜂蜡(或石蜡、食用油)进行封闭,将版材所有微小缝隙全部用蜡封满。”版材厚度多为3厘米左右,也有些薄的厚度约1厘米。经过处理后的版材没有
毛刺、易于行刀、经久耐用。版材尺寸有大有小,形状也各异,多为长宽比接近二比一的版材,但也有像一戏多图类型戏曲拂尘纸那样的长条,主要是依据
画稿的尺寸最终确定。“目前发现的古版中,最大的有98厘米长50厘米宽,最小的只有17厘米长17厘米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