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瑶族地区输出的产品仍以传统土特产品为主,
木材、草药、茶油、
桐油、
香草、香信、木耳、棕皮、水果为大宗输出品,输出数量都有增加。其中,
木材、
桐油、茶油、
香草输出量增加比较显著。上文提到恭城油茶、油桐的大量种植,油榨条数的迅速增加,茶油、
桐油市场价格的昂贵及
出口量的增长,就是明显的例子。再以金秀为例,清咸丰九年(1859年),桂林著名大药店熊同春和黄福泰两家老板进山收购
香草,由于销路好,价格越来越贵,每斤
香草从咸丰九年的二三文
铜钱,涨至
光绪十七年(1891年)值
白银二至四毫,每百斤
香草可换大米3600担,因而刺激了生产。
光绪中期,仅金秀四村附近一带,
香草生产量就达30000斤左右。金秀
木材出口,也由于陆荣廷部属结合一些地主、商人于
民国四年(1915年)在金秀开设“广源公司”(后改名“荣新公司”)雇人砍伐收购
木材而增加了出口。
民国以后,金秀
桐油、六谷(薏米)由于销路渐广,
培植逐年增多,出口也逐年增长。
桐油开始是山外汉族商人入山收购桐子,由于产量增加,汉族商人、地主改在瑶山桂田、甲江、六定、三角四地设立油榨。以桂田乡南洲村油榨年产油一万斤计算,四条榨年产油不下三万斤,全部用于出口。金秀大瑶山东南部盛产六谷,
民国时期售价也好,每百斤六谷可换盐一百六十斤。蒙山商人入山收购,六谷出口也有增加。田林那兵乡
蓝靛瑶增加的出口物品有
蓝靛、木耳。都安七百弄增加出口的首推
桐油,每年约50万斤,其次是黄精果和各种野
纤维,每年价值35000元以上。湘南桂北增加的出口物资,除
木材、油桐、茶油外,还有手工
造纸品。以钟山县燕塘乡白帽村为例,从清末民初的三个纸厂增加到
民国末年的六个纸厂,
出口量增加了
一倍。其他出产土纸的县乡,其土纸出口增量大抵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