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后的数百年间是
土家族形成的重要时期。土著、巴賨、濮僚(仡佬)及进入武陵山区的一部分
汉人等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相互交融,在文化上已逐渐趋于“同化”。然而,作为赋税之用的责布、
兰干细布,仍然是湘西北
土家族先民进贡朝廷的特色产品。《宋史•蛮夷》也记载有:“乾德五年……允足等溪峒蛮酋豪据山险,持两端故因其人朝而置之内地”,这里所指的“溪峒蛮”就主要是指以酉溪(今酉水)流域一带的土家先民,“溪峒”一词也就成了武陵山区一个特有的专用词,史籍上称之为“九溪十八峒”。正因为“溪峒”出产这种有地方特色的纺织品賨布(
兰干细布),所以一般就将这种特产以地域而命名,称之为“溪峒布”或“溪布”、“峒布”等。清乾隆《乾州(今吉首)厅志•艺文》卷三十六中有“賨人峒布宽新赋”的赞誉,就证实了賨布发展为峒布的历史变迁清《龙山县志》中对“溪峒布”是这样描述的:“渍五色线为之,文彩斑斓可爱,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明代以前,武陵山区及五溪地区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棉”,棉在
中国的大面积推广使用应该是明代以后的事,所以,溪峒布只是一种以
苎麻为主要原料的纺织品。溪峒布在
编织前,先将
苎麻水“渍”浸沤,得到
麻纤维,再将
苎麻纤维或线染成各种颜色,然后进行
编织,故织出来的布才可能是“文彩斑斓”,具有漂亮的
图纹。而这种
图纹显然已远远比“
兰干”一般条状或网状的
图纹更丰富复杂,这时的“溪峒布”显然已具备了“锦”的
典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