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资料我们可以推断,至少在战国时期,壮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蒋廷瑜1974年在
广西平乐银山岭墓
战国墓中发现
陶纺轮36件。其中25件表面都有
同心圆弦纹;11件
斜面较高,表面光洁或稍有一圈弦纹。像
陶纺轮这种纺织工具在
广西平乐县的发现,至少说明此地先民在战国时代就已经能够利用
陶纺轮进行
捻线纺织了。汉代在
壮锦的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可以看作是
壮锦的萌芽期。在这个时期,壮族先民已经掌握较为熟练的纺织技术,并且
壮锦的雏形已经出现。《
汉书》卷二八下载:“自
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
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厓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男子耕农,种禾稻纻麻,女子桑蚕织绩。”在上文《
史记•赵世家》中《索隐》解释“瓯越”一词时引用刘氏说法:“今珠崖、儋耳谓之瓯人,是有瓯越。”可见壮族先民瓯人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纺织技术。《
后汉书》卷86《南蛮传》记载壮族先民所居夜郎、哀牢等地,“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
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所谓“
五色衣服”可以看作是
壮锦之雏形。汉代壮族先民掌握
织锦技术,可从考古发现中得到论证。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在
广西罗泊湾相继发现10座汉墓,在其中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说明在汉代,壮族先民已经掌握了单色规矩纹
织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