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样贴好之后,老河口年画艺人们就会用各种
雕刻工具,根据画样的线条进行阳刻(线条在印版上凸鼓,
印制后呈现墨色),这就是
雕刻部分。刻线时刻刀在画面线条的两侧分别用尖口刀和握刀刻上线条走一遍,俗称“双勾”,
曲线位置用圆口刀连接,线条外的空白部分用打槽刀和平口刀和全部起掉,起掉的部分还需要打磨平整,这样画面的线条就凸出了。
印制的时候就只有线条部分和画纸接触,这种
雕刻的方法称为“阳刻”。
雕刻是老河口
木版年画制作全部工序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项工序,也是最专业的一道工序,是
木版年画制作的关键,版刻得好坏,直接影响年画的质量。这个过程要求艺人既要符合
原画样,又要有创造性,有时要专门运用木纹肌理,在刻制的过程中保持其“木味”。
雕刻不仅需要娴熟的技术和深厚的
功力,还包含着艺人主观情绪和审美,因此
雕刻是任何机械化工具都不能替代的。老河口年画艺人为了刻出更加精致的线条,在正式刻线之前都会用石头打磨刻刀,按照
画稿的需要对刻刀的
刀口进行细微的调整,一方面
刀口形状的变化能够使刻线省时,另一方面
刀口越锋利能够使刻线过程中更加省力。刻线时,民间年画艺人会将握刀的
刀口对准画样中线条的边缘,提气凝神,看准线条的起头、走势及终点,顺着梨木的
纹理,一口气将一根线条完整、连贯的刻出来。为了使雕版磨损后线条仍不走样,老河口年画艺人在
雕刻所有线条时,都会垂直进刀,这也是“陡刀立线”的来由。在刻线过程中,最能看出年画艺人
功力的深厚,从调整、打磨
刀口开始,就已经能区分出新手和
老师傅。经验是艺人最宝贵的财富,一般老河口年画的老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符合自己手感工具,在他们手中,刻刀如笔,下笔有神,而学徒的工具则完全依靠
师傅代为制作。就算同一把刀在不同的人手里,产生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刻线时的力度、流畅度、松紧关系、曲直遒劲都不是用言语可传授的,而是一个艺人在长期的
创作过程中所总结的感悟,显示着其高超的
技艺。当然,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规律可循。比如在老河口年画中就讲究线条要根根分明、少有
折线,尽量一气呵成;刻线的深度要保持一致,刀纹要平滑;印版边缘要刻出一个
斜面,以免磨损画面;出现大面积空白时要刻出三角支篷,以免印刷时
纸张塌陷;等等。当线刻好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相对简单一些,艺人只需要用打槽刀将多余的部分凿下来就可以了。一般来说,刻一块版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一些尺幅较大的版甚至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看似简单的
木版年画其实是一代代手艺人用心良苦的琢磨,每一块印版都是一件历经时间洗练的艺术品。
近几年,陈洪斌正在根据爷爷在世时记下的一些回忆和一些文献资料进行老河口
木版年画的古版复原工作,希望恢复更多现在已经遗失的老河口
木版年画作品,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件极为烦琐、辛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