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艺是
云南民族女性必修的技艺,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西汉青铜贮贝器上就生动的记录着女性用
踞织机纺织的场面。自古以来,
傣族在水稻的起源与发展中,以妇女为主的农业生产持续了很
长时间。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妇女们长年累月的从事采集,通过长期的观察摸索,才逐渐认识到某些落地的种籽能够发芽生长,经过反复实践逐渐学会了栽培
植物,这样便出现了原始农业。
傣族地区至今仍流传着《谷魂》、《谷神奶奶》的故事,其主角
大都是女性,这都说明妇女在
傣族的生产活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
傣族历史上也曾有“男子…不事稼;惟护小儿。”而妇女“尽力农事,勤苦不缀。及产,方能稍暇。”“其俗见妇人,贵男子,耕织
徭役担负之类,虽老妇亦不得少休。”
明朝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傣族男子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分担劳动,但是
傣族妇女仍然是“知桑蚕,勤于耕织”,与
男性共同承担着农业生产。
傣族家的
女孩子,长到十一二岁,便要学习纺线,到了十七八岁,每天黄昏少年们会抬着
纺车,集中在村中的大青树下纺线,
织机旁还放着一个小
凳子,夜幕降临,小伙子们会在纺线的姑娘们旁吹
葫芦丝、唱歌、说笑,姑娘对哪个小伙子有意会把
凳子递给他,坐在姑娘旁,姑娘一边纺线,一边和他悄谈至深夜。这在
傣族传统的农耕社会里成为独特的
风情习俗。进而再学上机织布,不能织布的女子,是不为男子所喜悦的,因为她无法解决家庭的穿衣问题,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这不是一件小事。由于各种历史因素以及男女之间的自然分工,使得
傣锦工艺成为
傣族女性的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