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古老的稻作民族,男耕女织曾是
侗族人民
千百年的生活写照,
侗族姑娘婚嫁时,
娘家陪嫁的礼品中必须有织布机和
纺车,可见
织绣在
侗族妇女生活中的重要性。在
侗族特有的鼓楼建筑装饰中亦有不少反映
织绣的场景,如
贵州黎平肇兴侗寨的“斗派”鼓楼,第一层封檐板右侧后部,就绘有一幅“纺织图”和一幅“
刺绣图”,以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了
侗族妇女的劳动生活方式和她们的
织绣技艺。
侗族妇女自种
棉花,自己
纺纱、
织绣,以勤劳的双手和纯美的心灵
创作出
一件件不朽的
织绣精品,被面、床单、帐帷、
头巾、
花帽、衣、胸兜、
围腰、
腰带、裤、裙、布袜、
绣花鞋、袜垫、口水兜、背带、挎包、钱包等等,数不胜数。可以说,
织绣这种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装扮了
侗族人民的美好生活,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真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
美学价值和民俗学研究价值。然而,当人们脱离了封闭的农业社会的文化背景,传统的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便处于迅速消亡中,摩尔根早在
一百多年前就敏锐地感觉到“地下所埋藏的化石遗物可以为将来的研究者保存下来,而印第安人的技术、语言以及制度则将无由保存……在
今日极易搜集的事实,再过几年之后将无从发现了”。
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我们今天所能做到的,就是尽力去挽留它、记录它,唤起的人对民族文化艺杰的认知和热爱,为明天少留些遗憾。